异氰酸酯硬段对聚氨酯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刘长伟 史颖 马驰
刘立志 刘紫婷 却毓晖 王连慧
(1.沈阳化工大学高分子产业高端制造研究院
2.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42)
来源: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1年3月
第37卷 第3期
摘要
异氰酸酯的种类和含量对所合成的聚氨酯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文中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为软段,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分别为硬段,采用预聚体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硬段及软硬段比例的聚氨酯,并通过红外光谱、小角X射线散射、动态力学热分析及热重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异氰酸酯种类及比例对聚氨酯软硬段相分离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柔性脂肪族异氰酸酯所合成的聚氨酯其相分离程度更大,软段和硬段所对应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差异更大。由链段刚性较强的TDI所合成的聚氨酯相分离程度更小,软硬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相差不大,更适合用于阻尼吸音的聚氨酯材料。同时,提高异氰酸酯指数使硬段含量增加,链段运动更加困难,相分离程度有所降低,会使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所提升,但是耐热性降低。
关键词
聚氨酯;异氰酸酯;相分离;小角散射
引 言
聚氨酯(PU)是在结构中含有氨基甲酸酯基团的有机嵌段聚合物,通过聚醇(或聚醚)与二异氰酸酯的反应制备。异氰酸酯形成聚氨酯的硬段相,多元醇提供聚合物的软链段并用羟基封端,相对较短的硬段相分布在柔性的聚酯或聚醚之间。随着二者比例的调整,PU既可以是相对刚性的塑性体,也可以是具有致密或泡沫结构的柔性弹性体。前期人们对聚氨酯软段组成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了软链段分子链长度对聚氨酯阴离子聚合物分散体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乳液的粒径和软段玻璃化转变温度(Tg)降低,溶剂溶胀,乳液黏度和硬段Tg上升。研究了软链段多分散性对聚氨酯弹性体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混合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软链段(PT-MO650,PTMO1000和PTMO2000),可以实现广泛的多分散性。余桂辉等研究了软段长度对聚氨酯/海泡石复合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软段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纯聚氨酯及其复合材料的硬段有序度、氢键化指数、微相分离程度均先增加后减小。对于聚氨酯的力学和物理性能而言,更重要的是由相对坚硬的聚氨酯硬段的性质和结构决定的,但目前关于聚氨酯硬段对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较少。
本文选取了不同类型的异氰酸酯浇注聚氨酯,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为软段,用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为硬段,并以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作为扩链剂,通过系统研究异氰酸酯种类及含量的改变对聚氨酯结构的影响,深入理解聚氨酯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聚氨酯性能的开发与结构的调控提供参考。
1 实验
1.1 原材料
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工业级,数均分子量1000,三菱化学公司;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工业级,TDI-100,拜耳聚氨酯(上海)有限公司;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工业级,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固化剂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MOCA):工业级,科聚亚上海有限公司。Fig.1为所使用的几种异氰酸酯的分子结构式,所有原料使用前均经过80℃减压脱水处理。
1.2 聚氨酯的制备
首先将异氰酸酯(TDI,MDI,HDI)和PTMG在约80℃时和干燥氮气气氛下连续机械搅拌反应2h来制备异氰酸酯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异氰酸酯指数(R,NCO/OH的摩尔比)分别为1.5和2.0);然后加入熔融的固化剂MOCA,根据异氰酸酯的预留量确定PTMG/MOCA的摩尔比分别为2.0和1.0,并机械搅拌均匀,将混合物在真空脱气后倒入预热的Teflon模具中;最后在60℃固化2h。本文所选的硬段分别为TDI,MDI和HDI,制备了异氰酸酯数R分别为1.5和2.0的TDI型PU(TDI-PU)、MDI型PU(MDI-PU)和HDI型PU(HDI-PU),物料配比见Tab.1。
图片
1.3 测试与表征
1.3.1 红外光谱分析(FT-IR):采用美国TA公司的NEXUS 470型红外光谱仪对材料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测试采用衰减全反射(ATR)模式,光谱范围为400~4000cm-1,分辨率0.09cm-1,扫描次数16次。
1.3.2 热重分析(TG):采用美国TA公司生产的SDTQ600热分析仪进行热重分析。保护气氛为氮气,流量为100mL/min;实验温度为室温~600℃,升温速率为10℃/min,并将样品质量减少3%时的温度确定为分解起始温度。
1.3.3 动态力学热分析(DMA):采用美国TA公司生产的Q800动态力学热分析仪对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使用拉伸模式在氮气气氛下对样品进行测试,振动频率为1Hz,升温速率为3℃/min,温度范围为-80~100℃。
1.3.4 小角X射线散射(SAXS):采用中科院高能所北京同步辐射中心1W2ASAXS站进行。小角度X射线散射分辨率约为115nm,采集空气背景20s,样品采集时间20s。
1.3.5 力学性能测试:按照国标GB/T531.1-2008,采用高铁检测仪器(东莞)有限公司GS-709N型邵A硬度计进行硬度检测;采用美国Instron公司4465型电子万能试验机,依据GB/T528-2009标准1型哑铃状试样,室温条件下拉伸速率为500mm/min进行测试,数据结果取5个试样平均值。
2 结果与讨论
2.1 红外光谱分析
Fig.2为3种不同硬段聚氨酯材料的红外光谱图。从图中可以看出,HDI-PU,MDI-PU和TDI-PU的红外光谱图略有差异。交联后的聚氨酯在2270cm-1处的-NCO伸缩振动峰消失,说明聚氨酯预聚体中的异氰酸根基团已完全参与反应,产物固化完全形成聚氨酯。对比3种聚氨酯的红外光谱,可以看出,3290cm-1,3303cm-1和3324cm-1处的谱带分别对应这3种类型的聚氨酯硬段的氢化NH基团的伸展振动;1400~1600cm-1处出现的四重峰,以及800cm-1和720cm-1处出现的吸收峰分别对应苯环上邻位和对位C-H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峰;1731cm-1,1734cm-1和1701cm-1则分别对应这3种硬段氢键化脲羰基的特征振动吸收峰。
2.2 SAXS分析
Fig.3为不同软硬段及R值的聚氨酯试样的小角散射谱线。谱图中横坐标q为散射矢量(或称散射因子),其值与散射角(θ)的关系为q=4πsinθ/λ,纵坐标为散射峰的相对强度(I)。从Fig.3a中可以看到,R=1.5的HDI-PU散射峰信号最强,同时具有较为完善的肩峰形状,说明该组分聚氨酯的软硬段形成了明显的相分离。其次散射峰信号较强的是R=2.0的HDI-PU,说明HDI作为硬段更容易与软段的多元醇发生相分离,这是由于HDI主链为6个碳的饱和烷烃,具有相对较好的柔软度,更容易弯折排列进行聚集。而硬段添加量的增加整体降低了链段的活动性,因此R值高的聚氨酯相分离能力减弱。
从Fig.3a中还可以看到,MDI和TDI散射强度较弱,表明此类硬段与软段具有一定的相容性,溶于软段中的硬段含量增加,从而使相分离减弱。从分子结构上看,MDI和TDI具有刚性的苯环结构,令分子链难于灵活折叠,因此相分离能力较差,相对而言,单苯环的TDI刚性更高,因此散射峰强度最低,相分离能力最弱。同样增大R值会进一步降低聚氨酯相分离的程度。
为了使散射峰更加显著,对二维SAXS图I-q沿2θ方向进行260°~280°积分,经洛伦兹变换后,得到Iq2-q的谱图,如Fig.3b所示,经过洛伦兹变换后散射峰更加显著,峰形的完善程度和强度反映了聚氨酯相分离的强弱。通过对出峰位置进行高斯拟合,并利用式L=2π/q计算出不同聚氨酯样品的长周期(L),整理于Tab.2中。
从Tab.2可知,HDI-PU具有最大的长周期,MDI-PU居中,TDI-PU略小,长周期的大小代表聚氨酯软硬段相分离后所形成软硬段周期的间距,长周期大的样品相分离更充分,因此也可以说明HDI-PU相分离能力最强。同时,对于同一种异氰酸酯的聚氨酯,R值增大,长周期有所下降,说明R值增大样品相分离能力降低。
2.3 DMA分析
从Fig.4和Tab.3的DMA结果可以看出,HDI-PU样品出现明显的双峰,且双峰分离程度较高,而MDI-PU和HDI-PU样品双峰几乎连在一起,与SAXS结果相对照,这进一步验证了相比之下HDI-PU相分离程度更大,因此样品软硬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相差也较大。
当聚氨酯作为弹性体使用时,通常需要更强的相分离结构,而作为阻尼材料使用时,通常倾向于选择Tg更接近的材料,因此需要材料相分离能力较弱。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提高硬段的链段活动能力有助于提高PU的相分离,合成出弹性更强的材料;反方向选择则有助于制备出吸音和减震的聚氨酯材料。
2.4 力学性能
Tab.4为不同硬段种类及R值的聚氨酯样品的硬度数据。从Tab.4中可以看出,对3种不同硬段的PU来说,其R值增大,PU的邵氏硬度均增加。对于聚氨酯材料来说,硬段中含有的氨基甲酸酯基、脲基等极性基团,具有较大的内聚能和氢键作用,从而易形成硬段微区,这种结构往往对材料的强度和热稳定性有重大影响。由于R增加,相当于硬段含量增大,硬段会更易聚集形成硬段微区,增大了软硬段的微相分离程度,硬段微区在材料基体中以“超细粒子”对弹性体起到纳米增强作用。从Tab.4中可以看出,R值相同时PU邵氏硬度大小为MDI-PU>TDI-PU>HDI-PU,呈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对于MDI来说,分子结构中既含有2个苯环的刚性结构,其硬段的刚性更强,硬段的约束作用更强,不易发生变形,使得材料的硬度增大,而HDI属于脂肪族,链段比较柔软,邵氏硬度最小。
图片
图片
Fig.5为不同硬段种类及R值的聚氨酯样品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对比图。从Fig.5(a)可以看出,对于3种不同异氰酸酯硬段组成的聚氨酯来说,R值的增大,材料的拉伸强度均增大,这是由于异氰酸酯含量的增加,使得基体中硬段比例增加,硬段聚集形成微区,提高了材料的拉伸强度。R值相同时,拉伸强度的大小顺序为MDI-PU>TDI-PU>HDI-PU,这是因为MDI型PU硬段微区的取向能力较强,且两相混合程度较高,因此拉伸强度高于TDI型PU和HDI型PU,而由于HDI型PU硬段的脂肪族长链结构和更加显著的相分离结构使其拉伸强度明显低于其他2种聚氨酯。当R=2.0时,MDI-PU的拉伸强度最高为26.8MPa。由Fig.5(b)可以看出,断裂伸长率的大小顺序为HDI-PU>TDI-PU>MDI-PU。断裂伸长率主要是受软段中含有的聚酯等柔性链影响。HDI-PU的链段更柔软,在受外力作用时可以发生更大的弹性形变,使得材料断裂伸长率最大。一般可以通过控制PU中硬段的含量来制备从高弹性到脆性不同范围内的材料,并且硬度段含量适宜时,PU具有合理的微相分离程度和硬段微区尺寸,材料的力学性能将会最优。本工作中,当R为2.0时,材料的拉伸强度、硬度达到最大。
2.5 热失重分析
由Fig.6和Tab.5可以看出,在整个热分解过程中所有不同类型聚氨酯均存在2个热分解过程,这与聚酯型聚氨酯的两步分解过程相吻合,但3种聚氨酯的热分解过程差距明显。TDI-PU的第1个阶段温度范围为254~366℃,第2个阶段温度范围为366~441℃;MDI-PU的第1个阶段温度范围为261~395℃,第2个阶段温度范围为395~451℃;而HDI-PU的第1个阶段温度范围为287~408℃,第2个阶段温度范围为408~463℃。由Tab.5可以看出,相同的异氰酸酯,R值越大,起始分解温度越低;R值相同HDI-PU耐热性最好,TDI-PU的耐热性最差。在此步骤中主要涉及到的分解过程是:首先聚合物主链上氨基甲酸酯基团的C-O键断裂,分解生成异氰酸酯和多元醇,然后是异氰酸酯硬段分解成二酰亚胺,最后是多元醇软段进一步分解为胺类、烯烃和CO2,即异氰酸酯硬段的分解早于软段的分解,因此R值升高,异氰酸酯含量增加,耐热性随之降低。
3 结 论
(1)本工作使用TDI,MDI,HDI不同异氰酸酯作为硬段,成功合成了不同类型的聚氨酯,通过对其分子结构和相分离结构的研究,得到了不同异氰酸酯对聚氨酯性能的影响规律。
(2)链段更柔软的异氰酸酯(HDI)所合成的聚氨酯在小角散射中显示出更强的散射峰及更大的长周期,说明其具有更强的相分离能力。链段刚性最强的TDI所合成的聚氨酯小角散射峰最弱,长周期最小,说明其相分离能力最弱。同时增加R值使硬段含量增加,材料运动更加困难,相分离能力有所降低。
(3)聚氨酯软硬段的相分离程度越大,聚氨酯的2个Tg峰温度差异越大,而硬段含量越多、相分离程度越小材料的力学性能越好,但是硬段含量的增加往往会降低其耐热性。
为方便阅读,本文移除了脚注。如有需要,请参阅《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21年3月第37卷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