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仲礼,地质学家、气候变化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为新生代地质与古环境、全球气候变化等。他在中国黄土、红粘土和东亚古季风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建立了260万年以来中国黄土古气候变化的代表性曲线,从理论上提出晚更新世时期东亚古季风变化的全球冰量驱动观点,对风成沉积和古季风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对世界各国人均累计碳排放和碳排放配额开展了系统研究,率先提出以人均历史排放基础分配碳排放权的中国方案,打破了西方国家对国际碳排放话语权的垄断。
丁仲礼在《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专题报告中介绍,“三端发力”体系第一端是能源供应端,尽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或能源供应系统”;第二端是能源消费端,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第三端是人为固碳端,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简言之,就是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实现“减碳、固碳”,逐步达到“碳中和”。
基于“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和中科院碳专项已有成果,丁仲礼还对“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提出五方面观点:
一是“碳中和”过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也是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技术为王”将在此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即谁在技术上走在前面,谁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中国需积极研究与谋划、系统布局、特殊支持,力争以技术上的先进性获得产业上的主导权,使之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动力。
二是这轮“大转型”需要在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人为固碳“三端发力”,所需资金将会是天文数字,决不可能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得以满足,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鼓励竞争,稳步推进。政府的财政资金应主要投入在技术研发、产业示范上,力争使中国技术和产业的迭代进步快于他国。在此过程中,特别要防止能源价格明显上涨,影响居民生活和产品出口。
三是中科院学部咨询项目只能先给出一个框架性建议,以供科技界讨论、修正、完善。期望汇聚众智后,学部的建议对中国如何推动此“大转型”,如何在未来国家创新体系中形成布局完善、责任明确的研发体系等重大问题,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项目组认为,中国学术界应该秉持开放的态度,广泛参与,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国家有关部门在确定路线图的问题上可考虑先经历一段“百家争鸣”时期,不要急于“收口”。
四是“大转型”中,行业的协调共进极其重要。“减碳、固碳”“电力替代”“氢能替代”均需要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如果某一行业不同企业间不能协调共进,势必会使“不作为企业”节约了成本,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因此,分行业设计“碳中和”路线图及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需尽早提上日程。
五是评价国家、区域、行业、企业甚至家庭的碳中和程度,需从收、支两端计量。从能源消费角度论,“支”(即排放)相对容易计量;“收”(即固碳)由于类型多样,过程复杂,很难精确计量,尤其是“人为努力”下的固碳增量不易确定。因此,国家应尽早建立系统的监测、计算、报告、检核的标准体系,以期针对中国的碳收支状况,保证掌握话语权。
专题报告中,丁仲礼还建议对未来排放权的分配、碳排放的报告核查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他认为,科技支撑方面,还有很多基础性的科学问题比如二氧化碳对增温的敏感性等需要深入研究。在“碳中和”问题上,科技界依然任重而道远。
据了解,针对“碳中和”问题中的科技需求,中科院学部设立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目标是设计初步路线图,可供研讨、修订、完善,同时在如何落实“路线图”上,提出操作层面的建议。该项目按照排放端、固碳端、政策端三方面进行组织,围绕未来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非碳能源占比阶段性提高途径、不可替代化石能源预测、非碳能源技术研发迭代需求、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测算、陆地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分析、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评估、青藏高原率先达标示范区建议、政策技术分析研究设立9个专题进行研究。
“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量(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被人为作用(木材蓄积量、土壤有机碳、工程封存等)和自然过程(海洋吸收、侵蚀-沉积过程的碳埋藏、碱性土壤的固碳等)所吸收,即净零排放。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为401亿吨二氧化碳,其中86%源自化石燃料利用,14%由土地利用变化产生。这些排放量最终被陆地碳汇吸收31%,被海洋碳汇吸收23%,剩余的46%滞留于大气中。“碳中和”就是要想办法把原本将会滞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下来或吸收掉。
当前,世界各国碳排放处于不同阶段,大体可分为四个类型: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排放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已经实现达峰,目前正处于达峰后的下降阶段;中国还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排放量逐步进入“平台期”;印度等新兴国家排放量还在上升;还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国,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排放尚未“启动”。
欧盟部分成员国率先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也于2020年9月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雄心勃勃但又极其艰难的战略目标,中国追求2060年达到“碳中和”,其难度远大于发达国家。(完)
完整视频(BILIBILI):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y4y137QQ
[丁仲礼院士: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中科院学部“碳中和”咨询项目简介)]
翟婉明
翟婉明,轨道交通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中国力学学会第十届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科协副主席。
他长期从事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研究,开拓了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研究领域。创建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全新理论体系,建立了车辆-轨道统一模型,在国际上被称为“翟模型”,结束了长期以来将机车车辆和轨道结构隔裂开来研究的历史。主持研究建立了列车-轨道-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开发了高速列车过桥动态模拟与安全评估系统,满足了高速铁路桥梁动态安全设计的重大需求。
翟婉明院士在回顾中国铁路提速和高速铁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中国高铁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工程科技挑战,特别是在高铁设计阶段和运营阶段分别面临的主要科技挑战。翟婉明院士结合学部重大咨询项目《我国轨道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提出我国高速铁路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实现中国高铁引领世界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翟婉明院士指出,未来中国高铁应在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智能养护维修、智能服务等方面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全面提升中国高铁智能化水平,从而率先建成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
“目前, 欧洲、日本都在不断研制更高速度的高速列车,为保持我国在速度领域的领先优势, 我国已启动时速400公里等级的 CR450 高速动车组研制以及成渝中线高铁线路建设规划。”5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谈到我国高铁的未来发展时透露。
通过短短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高铁从无到有, 形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 总里程超过 3.8 万公里, 逐渐形成“公交化”密集运营。高铁不仅以它特有的“颜值”和“气质”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品质,而且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就开始高速列车的研究与探索, 曾诞生了“神州号”、“先锋号”、“蓝箭号”、“中华之星”等国产动车组, 但最终未能投入高铁运营。2004年, 我国开始全面引进国外高速动车组, 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 研制了“和谐号”系列动车组。
为了实现高速列车技术的完全自主化, 2012 年以来, 开始了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的自主研制。2017 年,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 实现时速350千米的商业运营,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有力支撑了我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目前, 我国共配属高速动车组3590组, 占世界高速列车总数的一半以上。
与此同时, 中国高速铁路网的建设突飞猛进。截止2020年底, 我国已建成“四纵四横”高铁主通道, 高铁总里程达到3.8万公里, 约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 69%。预计到 2035年, 我国高铁总里程将达到7万公里, 形成“八纵八横”高铁网。
翟婉明表示,未来高铁的发展应着重考虑速度、效益、节能环保和经济性等技术指标的综合提升, 更高速度与智能化是我国高铁未来发展的两大主要方向。
列车速度是衡量一个国家铁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21年3月29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意见》中指出, 高速铁路运营后要尽快按照设计标准达速运行。
然而, 目前我国大量高铁线路未达速运营。例如, 设计时速 350 公里的高铁线路中, 目前仅京沪、京张、京津城际、成渝等 4 条高铁达速运行, 其余20余条运营时速均是300公里。因此, 应尽快使我国高铁按照设计标准达速运行, 充分挖掘高铁线路的运输能力, 提高效益。
与此同时,智能化也是未来高铁竞争的焦点。所谓智能高铁,是指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定位、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 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速铁路技术的集成融合, 实现高铁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技术水平全面提升。
“我国近期开通运营的京张高铁和京雄高铁,已运用智能化的列车控制系统实现了自动驾驶, 标志着我国正朝着智能高铁时代迈进。”翟婉明说道。(完)
完整视频(BILIBILI):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h411e7AJ
[翟婉明院士:中国高铁发展面临的科技挑战与对策]
1、论坛报到时间:2021年7月14日8:30~22:00。
2、报到地点:南京富力万达嘉华酒店(五星级),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竹山路55号,电话:025-52838888。
3、会议时间:2021年7月15~16日(共2天)
1、住宿费(自理):豪华大床房 530 元/间·天(含单早);豪华双床房 570 元/间·天(含双早)
2、会务费:协会会员:2800元/人;非会员单位:3200元/人
(非会员单位3人及以上者参会,可以享受会员价格)。
3、企业及产品宣传:
⑴产品推广报告:8000元/30分钟,6000元/25分钟(仅报告人免收会议的注册费)。
⑵企业资料派发:2000元。
⑶论文集广告:2000元/页。
⑷会场外展位:3000元/个,面积约6平方米(仅设置一桌二椅,无展板)。
4、工程用胶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参会,均可享受1人免费参会、1个免费展台、1个免费论文集插页广告,但住宿费、交通费自理。
最新日程
2021.7.15~16 ★ 南京
2021年7月15(星期四)上午8:30~12:30
会议地点:三楼宴会厅
会议主持人:待定
序号 |
时间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 |
08:30~08:45 |
欢迎词及领导讲话 审议第六届工程用胶专业委员会组成单位(建议)名单 |
|
1 |
08:45~09:30 |
主旨演讲——工程胶粘剂行业发展和技术趋势分析 |
北京天山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苏丹 亚太区研发总监 |
2 |
09:30~10:10 |
高性能环氧导电胶粘剂的研制与应用 |
东华大学 虞鑫海 教授 |
3 |
10:10~10:40 |
助力下一代设计的工业和基础设施用胶粘剂 |
汉高(中国)有限公司 待定 |
☆ |
10:40~11:00 |
休息 |
|
4 |
11:00~11:30 |
我国消费电子用工程胶粘剂应用现状及“进口替代”趋势 |
上海回天新材料有限公司 应家伟 行业经理 |
5 |
11:30~12:00 |
柔弹性胶粘剂在轨道交通使用中发生的一些问题 |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魏培欣 主审工程师 |
6 |
12:00~12:30 |
有机硅材料在新能源储能系统中的应用 |
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罗思彬 应用技术总监 |
2021年7月15日(星期四)下午14:00~18:10
会议地点:三楼宴会厅
先进电子封装及组装用胶粘剂专场
会议主持人:待定
序号 |
时间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7 |
14:00~14:30 |
电子及微电子组装用胶粘剂 智能家居与可穿戴设备 |
汉高(中国)有限公司 待定 |
8 |
14:30~15:00 |
导电胶在LED封装、光伏组件和半导体封装中的应用 |
上海本诺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龙飞 技术经理 |
9 |
15:00~15:30 |
光学与医疗器械用胶粘剂 |
好乐紫外技术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邵建义 总经理 |
10 |
15:30~16:00 |
Dymax主动对准胶粘剂及其在光学雷达和光学组件组装中的应用 |
戴马斯化工(上海)有限公司 杨国瑞 应用工程经理 |
☆ |
16:00~16:30 |
休息 |
|
11 |
16:30~17:00 |
待定 |
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
|
12 |
17:00~17:30 |
晶振导电胶的最新进展 |
上海腾烁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张建平 经理 |
13 |
17:30~18:00 |
有机硅热界面材料在5G通讯及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 |
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陈建军 研发经理 |
☆ |
18:00~18:10 |
选举产生第六届工程用胶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并颁发证书 |
2021年7月16日(星期五)上午9:00~12:20
会议地点:三楼宴会厅
交通运输市场用胶粘剂专场
会议主持人:待定
序号 |
时间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14 |
09:00~09:30 |
增韧技术与结构粘接设计助力交通运输工业轻量化 |
3M中国有限公司 王新 全国销售经理 |
15 |
09:30~10:00 |
双组分结构胶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趋势 |
洛德化学(上海)有限公司 任树建 资深技术经理 |
16 |
10:00~10:30 |
Bostik在亚洲工程用胶粘剂领域的最新突破 |
波士胶(上海)管理有限公司 虞敏敏 亚太区业务开发经理 |
☆ |
10:30~10:50 |
休息 |
|
17 |
10:50~11:20 |
车身内部/外部组件的粘接与密封 |
西卡汽车(上海)有限公司 成偬 研发经理 |
18 |
11:20~11:50 |
待定 |
亨斯迈先进材料部门 戴月平 技术经理 |
19 |
11:50~12:20 |
杜邦工程机械解决方案 |
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杨晓军 亚太区技术经理 |
2021年7月16日(星期五)下午14:00~17:20
会议地点:三楼宴会厅
“新基建”用胶粘剂专场
会议主持人:待定
序号 |
时间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20 |
14:00~14:30 |
我国建筑加固市场与结构胶技术进展 |
喜利得(中国)有限公司 陈家晖 技术经理 |
21 |
14:30~15:00 |
我国有机硅胶粘剂前沿技术进展及市场应用现状 |
湖北力美达硅氟科技有限公司 何敬国 董事长 |
22 |
15:00~15:30 |
高性能环氧固化剂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 |
赢创特种化学(上海)有限公司 李双虎 技术经理 |
☆ |
15:30~15:50 |
||
23 |
15:50~16:20 |
光固化有机硅应用及技术进展 |
成都拓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张程夕 常务副总经理/博士 |
24 |
16:20~16:50 |
全天候环氧结构胶在新建桥梁中的应用 |
大连凯华新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李红旭 总工程师 |
25 |
16:50~17:20 |
聚氨酯密封胶 |
待定 |
(注:会议组委会将根据情况对会议日程进行调整)
胡阳 信息部经理
电话:010-87663304
手机:13552776765 (同微信)
邮箱:hu@catia-china.com
QQ号:918766332
本站所有信息与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网站中部分新闻、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会员供稿,如读者对作品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电话:025-85303363 QQ:2402955403。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转载本站的内容,请务必注明"来源:林中祥胶粘剂技术信息网(www.adhesive-lin.com)".
©2015 南京爱德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01337 | 技术支持:建站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