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417857029

常识

粘结剂密封胶名词术语大全

来源:互联网2019年04月23日

阅读次数:

  1一般术语及材料

  粘接——借助粘接剂将各种材质、形状、大小的材料或制件连接成为一个牢固整体的方法。亦称胶接、粘合。

  被粘物——采用粘接剂而被其粘接的制件或材料,称为被粘物。又称被粘体、被粘对象。

  脱粘——由于粘接剂和被粘物界面破坏引起的分离现象。

  胶层——粘接剂在被粘物界面上固化后所形成的薄膜,即粘接件中的粘接剂层。

  粘接力——粘接剂与被粘物界面上所产生的化学键力、分子间力、机械嵌合力的统称。

  初粘力——被粘物粘接后不久所测得的剥离强度。

  粘附——两界面依靠化学力、物理力或两者兼有的力使之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机械粘附——两个表面通过粘接剂的咬合作用而产生的结合。

  溶解——高聚物的溶解要比低分子物质溶解复杂的多,溶解过程要经过两个阶段,先是溶胀,然后才是高分子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均相体系的高分子溶液。

  溶解度参数——分子间作用力的一种量度。使大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称为内聚能。单位体积的内聚能称为内聚能密度(CED)。内聚能密度的平方根定义为溶解度参数。

  相容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时,具有相互亲和的能力。

  润湿——亦称浸润,是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分子相互作用所发生的现象。润湿包括铺展、浸入和接触三种类型。

  表面能——处于液体或固体表面的分子,其能量要比内部分子的大,这多余的能量即为表面能。

  表面张力——垂直通过液体表面上任一单位长度、与液面相切的收缩表面的力。从能量角度来理解,表面张力则是可逆地增加单位表面积液体时所引起系统吉布斯自由能的增量。

  渗透——液体扩散渗入孔隙的过程。

  塑炼——利用机械或热作用,机械与加热结合的方法,使橡胶大分子链发生化学反应,降低相对分子质量(一下简称分子量),增加可塑性和可溶性的工艺过程。

  混炼——利用机械方法将助剂均匀地分散在橡胶之中的工艺过程。

  溶胀——高聚物吸收溶剂分子而产生体积或质量增大的现象。

  单体——与同种或它种分子聚合的小分子的统称。

  树脂——最先是由树木分泌出来的脂质而得名,至今被沿用。树脂是半固态、固态或假固态、流动态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无定形高分子物质。没有固定熔点,只有软化温度或熔化温度范围,加热变软,熔化发粘,不导电,可溶于有机溶剂。树脂分为:天然树脂如虫胶、松香、琥珀等;合成树脂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

  高聚物——又称高分子化合物、聚合物、聚合体或大分子化合物。它是由单体经聚合反应,而形成的由许多重复单元以共价键相连结形成的较大分子量的化合物。

  乳液——由悬浮在液体介质中的微粒或液滴组成的稳定分散体系。

  胶乳——橡胶微粒分散在水中所形成的稳定的水乳液体系,有天然胶乳和合成胶乳。

  胶浆——由混炼胶与溶剂配成的一定浓度的胶液。

  橡胶——橡胶是在室温下具有高弹性、即当外力作用时产生很大的形变,除力后又能恢复原状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是具有可逆形变的高弹性材料。

  天然橡胶——由橡胶树分泌的胶乳提炼而得,其化学成分为顺式1,4-聚异戊二烯。其特点是弹性好,使用温度范围较宽,但耐老化和耐溶剂性较差。

  合成橡胶——由单体经聚合或共聚制得的高弹性聚合物。经过硫化可制成各种橡胶制品。用于配制粘接剂和密封胶,具有优良的耐油、耐热、耐老化、耐腐蚀等性能。

  生橡胶——未经硫化的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的总称。

  再生橡胶——即硫化橡胶制品再生。将废旧橡胶制品和生产中的边角余料,回收挑选清理,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加工处理后所得。

  热塑性弹性体——又称热塑性橡胶。一类常温下显示橡胶弹性、高温下又能塑化成型的合成材料。它是在室温下可反复拉伸为原来长度2倍以上,外力解除后,科恢复原来长度,可用热塑性塑料的加工方法直接加工成橡胶制品的弹性体。这种弹性体不需硫化,在室温下就具有橡胶的弹性和韧性,作为橡胶使用。

  混炼胶——利用机械方法,将生胶与配合剂混合,并尽可能不降低橡胶的强力所制成的胶料。

  塑料——指以合成或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为基本成分,添加或不加配合剂,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塑制成型,并能保持制品形状不变的固体材料。

  热塑性塑料——加有一定助剂、辅料的热塑性树脂。一般是线型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制品,受热软化,溶剂可溶,可以反复塑制,对塑料的性能基本无影响。

  热固性塑料——以热固性树脂为主要成分,配合以各种必要的添加剂通过交联固化过程成型成制品的塑料。在成型前是可溶可熔的,一旦固化成型,则变成体型结构,质地坚硬,不溶不熔,强热时会分解,不可反复塑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热性及抗蠕变性。

  通用塑料——指产量大、价格低、用途广影响面宽的一些塑料品种,性能多样,强度不高,耐热不好,只能生产日用品或一般工农业用品。

  工程塑料——具有优良的机械强度和耐热、耐磨和耐化学腐蚀等性能,可制成轴承,齿轮等机械零件以代替金属等,即能够用作结构材料的塑料称为工程塑料。

  难粘塑料——指以普通方法和一般粘接剂难以粘接的塑料,主要指聚烯烃塑料,如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

  复合材料——泛指多相结构材料。它是以树脂为粘接剂,与适当填料形成的,如玻璃钢,人造革等。

  玻璃钢——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俗称。它是以树脂为粘接剂,玻璃纤维或织物为增强材料制成的一种比强度与钢差不多的复合材料。

  2成分术语

  粘料——又称基料或胶料。它是决定粘接剂性能的基本成分。

  固化剂——一种可以使低分子聚合物或单体经一定化学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或使线型高分子化合物交联成体型高分子化合物的物质。

  硫化剂——一切具有使橡胶交联作用的物质均称为硫化剂。

  交联剂——能与大分子主链或支链上的基团反应,在大分子之间形成化学键,使之称为不溶不熔的网状或体型的不饱和或多官能团的物质。某些固化剂或硫化剂也是交联剂。

  偶联剂——在分子两端含有性质不同基团的化合物。其一端能与被粘物表面的分子作用,另一端能与粘接剂分子反应,或以化学键形式将两种不同物质分子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助剂——在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粘接剂等生产过程中添加的以改善工艺性能的产品性能的各种辅助成分。助剂亦称添加剂或配合剂。

  改性剂——加入粘接剂配方中,能够改善其某种性能的组分称为改性剂。

  增塑剂——亦称软化剂,为提高工艺过程中的混合性和涂覆性,并使胶层具有柔软性而加入粘接剂内的物质,一般为高沸点的液体或低熔点的固体。

  增柔剂——一般为预聚物,具有活性基团,并与粘接剂中的树脂混溶,且能参与反应而引进的柔性链段,增大了柔性,如液体聚硫橡胶、低分子聚酰胺等。

  增韧剂——又称抗冲改性剂。为减少脆性、提高弯曲及冲击强度而加入的有机或高分子物质,不完全混溶,可以分相,可参与或不参与粘接剂中树脂的反应,如丁腈橡胶、聚砜、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等。

  增粘剂——能增加粘接剂表面粘性的物质,如叔丁基酚醛树脂、萜烯树脂、环氧树脂、古马隆树脂等。

  促进剂——凡能降低粘接剂的固化温度或加快固化反应速率的物质。

  填充剂——亦称填料。是一种粉状或纤维状的无机物或有机物,加入粘接剂中可改善物理、力学和工艺性能,降低收缩率和热胀系数,增加耐热性和导热性,提高剪切强度,降低成本。

  稀释剂——又称粘度调节剂。能够降低粘度,提高浸润性,便于混合均匀,增大填料用量,利用涂覆操作,并可延长适用期的易流动液体。分为能参与固化反应的活性稀释剂和只发生物理混合的挥发或不挥发的惰性稀释剂。

  引发剂——又称聚合引发剂。引起单体分子活化产生自由基促使聚合反应进行的化合物。

  催化剂——能使粘接剂的固化速率明显加快而加入的少量物质,实际上往往是促进剂。

  触变剂——又称防淌剂。能与聚合物形成氢键和某些其他结构的比表面积很大的物质,受力变稀,静止变稠。如气相二氧化硅,当搅拌或涂布时,受到剪切作用,使粘接剂变稀静止后又变稠,不流淌,用于垂直面上的粘接,防止流淌。

  防老剂——又称老化防止剂。包括抗氧剂、光屏蔽剂、热稳定剂、变价金属抑制剂、紫外线吸收剂等,是种类繁多的胺类、酚类、脂类的有机化合物,用以延缓、抑制粘接剂的老化延长粘接剂的使用寿命。

  抗氧剂——能防止或抑制粘接剂因氧化而引起变质的物质。

  阻燃剂——能使可燃性粘接剂难燃以致不燃的一类助剂。可以降低燃烧速率,提高可燃粘接剂的着火点。即在接触火焰时燃烧很慢,离火后能很快停止燃烧而自熄。

  发泡剂——能使粘接剂形成微孔结构的固体或液体物质。使粘接剂具有质轻、隔音、隔热、绝缘、填充等良好性能。

  消泡剂——防止粘接剂制造中产生气泡、或使已产生的气泡迅速逸散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溶于液体时可以降低其表面张力并改变其润湿性的化合物。

  3分类术语

  粘接剂——能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同质或异质的制件(或材料)连接在一起,固化后具有足够强度的一类物质,统称粘接剂(或胶粘剂、粘合剂)。

  密封胶——亦称液体垫圈。能防止内流体渗漏,外部灰尘或雨水侵入,防止机械松动或冲击损伤的粘接剂,兼具粘接性和密封性,能够耐受压力,维持真空等。

  有机粘接剂——它是以有机化合物,如有机物、预聚物、天然或合成的树脂或橡胶等为基料配制而成的粘接剂,品种多样性能各异,但耐热性能较差。

  无机粘接剂——它是以无机化合物,如磷酸盐、硅酸盐、硫酸盐、硼酸盐等为基料配制而成的粘接剂,耐高温性能好,但脆性较大。

  天然粘接剂——由天然物质制取的粘接剂,如虫胶、淀粉、糊精、天然橡胶等。

  合成粘接剂——由合成树脂或合成橡胶,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氯丁橡胶、丁腈橡胶等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粘接剂。

  热固性粘接剂——粘接剂在热或固化剂的作用下,变成体型结构,受热不熔,遇溶剂不溶。具有很高的粘接强度,耐热、耐介质,抗蠕变。

  热塑性粘接剂——通过溶剂挥发,熔体冷却或乳液凝聚的方式实现固化,为线型结构,其产物受热软化,遇溶剂可溶,粘接强度较低,耐热性能较差。

  橡胶型粘接剂——以合成橡胶或天然橡胶为主体材料配制而成的粘接剂。适于柔性或软质材料的粘接,但粘接强度较低,耐热性差。

  混合型粘接剂——由合成树脂与橡胶并用而配制成的粘接剂。改善了脆性,又保持了耐热性。

  通用粘接剂——又称非结构粘接剂。不能承受较大的载荷,耐热性不高。主要用于粘接受力比较小或不受力的制件,或作定位、紧固、堵漏、密封、灌注等用。

  结构粘接剂——又称结构胶。用于粘接受力结构和次受力结构,能够传递载荷,承受较大的应力,具有较高的粘接强度,一般要求室温剪切强度不低于15MPa。

  特种粘接剂——具有特殊性能,粘接特殊的对象,用于特殊场合,满足特殊需要的一类粘接剂,如耐高温、超低温、导电、导磁、导热、应变、光敏等粘接剂。

  反应型粘接剂——通过化学反应,如聚合、缩合、缩聚、交联和接枝等反应,引起结构变化,使其固化而且具有较高强度的一类粘接剂的总称。

  溶液粘接剂——将天然或合成的树脂、橡胶或塑料,溶于适当的挥发性溶剂中,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可将单体直接聚合成一定固体物含量的溶液,成溶液粘接剂。它不包括以水为溶剂的粘接剂。

  乳液粘接剂——又称分散粘接剂。一般是以水为介质,在乳化剂的保护下,将聚合物分散于介质中,构成相对稳定的多相体系,如天然胶乳、乳白胶等。

  水基粘接剂——包括以水为溶剂或介质的溶液粘接剂和乳液粘接剂。由于无污染、无毒害,是粘接剂发展的重要方向。

  压敏粘接剂——由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为主剂配制而成的含溶剂或不含溶剂的粘接剂。具有足够的内聚强度和弹性,能保持永久的粘性,施加轻微压力,即可瞬时粘合,能够反复多次使用。

  热熔粘接剂——通称热熔胶。是一种无溶剂的热塑性固体粘接剂。使用时利用加热使其熔化获得流动性,浸润被粘表面,冷却之后固化实现粘接,固化速率快,毒性小,无公害,适于连续作业,但需要专用设备或工具。

  泡沫粘接剂——由于许多气孔存在而使表观密度显著降低的粘接剂。既能粘接,质量又轻。主要是在配方中辅以一定量的发泡剂、催化剂等。

  无溶剂粘接剂——不含溶剂的液状、糊状、固态粘接剂。

  光敏粘接剂——依靠光能引发固化的粘接剂。

  耐水粘接剂——粘接件经常接触水分、湿气而不引起粘接性能明显下降的粘接剂。

  粘接带——又称胶带。在纸、布、薄膜等基材的一面或两面涂胶的带状制品。

  密封腻子——一种膏状物,在室温下可塑性好,用于较宽缝隙的封填。

  低温固化粘接剂——在室温以下至-10℃温度范围内固化的粘接剂。

  室温固化粘接剂——不需要加热,在室温(20~30℃)下即可固化的粘接剂。

  中温固化粘接剂——在室温至130℃温度范围内可以固化的粘接剂。

  高温固化粘接剂——需加热至130℃以上才能固化的粘接剂。

  厌氧型粘接剂——氧气存在时起抑制作用,隔绝氧气时就自行固化的粘接剂。

  胶囊型粘接剂——把反应性组分的颗粒或液滴包封在保护膜(微胶囊)中,在用适当的方法破坏保护膜之前能防止固化的粘接剂。

  复合膜粘接剂——两面有不同的粘接剂组成的膜,通常带有载体,一般用于蜂窝夹层结构中的芯材与面板的粘接。

  4工艺及设备术语

  表面处理——采用机械、物理、化学等方法清洁、干燥、粗糙、活化被粘物表面,以利良好浸润、牢固粘接所施行的一切处理。

  脱脂——采用棉纱、溶剂、碱液等方法消除被粘物表面油污的操作。

  打磨——以砂布、锉刀、钢丝刷等工具去除被粘物表面的锈蚀,并适当粗化表面的操作。

  喷砂——采用机械离心法或压缩空气将磨料砂高速喷射到被粘物表面上,以冲击和摩擦的作用除去锈蚀和一切污物的操作。是一种有效的表面处理方法,可提高粘接强度。

  酸蚀——可将被粘物置于一定种类和粘度的酸性溶液中,在一定的温度下侵蚀一定的时间,水洗烘干后再粘接。酸蚀可以除去被粘物表面的氧化物,活化面便,增加粘接强度。

  阳极氧化——为保护金属表面或使其适于粘接,将金属被粘物作为阳极,利用电化学法使其表面形成氧化薄膜的过程。

  火焰处理——用强氧化焰使塑料表面氧化的过程。主要用于提高聚烯烃塑料的粘接性。

  涂胶——将粘接剂以刷、喷、刮、漏、滚、注等方式,视需要涂布于被粘物表面上的操作。

  喷涂——用涂胶枪把胶液喷涂在被粘物上的操作。

  涂胶量——涂于被粘物单位粘接面积上的粘接剂量。

  分开涂胶法——双组分粘接剂涂布时,两组分分别涂于两个被粘物上,将两者叠合在一起即可形成粘接的方法。

  底胶——为了改善粘接性能,涂胶钱在被粘物表面涂布的一种涂层。

  浸胶——将被粘物浸入粘接剂溶液或粘接剂分散液中进行涂布的方法。

  刷胶——用毛刷将粘接剂涂布在被粘物表面的一种手工涂布法。适用于溶剂挥发速率较慢的胶液。

  干燥时间——在规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从涂胶到粘接剂干燥的时间。

  干燥温度——涂胶后粘接剂干燥所需的温度。

  滑动——在粘接过程中,被粘物彼此间相对的滑动。

  定位——粘接时,被粘物在理想位置上固定。

  晾置——被粘物涂胶后,在室温下或高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以挥发或吸收方式除去溶剂。或者吸收微量水分引发聚合固化,对于溶剂型粘接剂和某些靠微量水分固化的粘接剂,适当晾置是不可缺少的。

  晾置时间——被粘物表面涂胶后合拢前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

  叠合时间——涂胶表面叠合后到施加压力前的时间。

  装配时间——从粘接剂施涂于被粘物到装配件进行加热或加压、或既加热又加压的时间。

  层压——将涂有粘接剂的基材重叠压合在一起的方法或过程。

  热压——对装配件加热加压的一种粘接方法。

  冷压——对装配件不加热只加压的一种粘接方法。

  高频粘接——把装配件置于高频强电场内,由电感应产生的热进行粘接的方法。

  局部粘接——对仅需粘接的部位进行加热粘接的方法。

  粘性保持期——粘接剂从涂胶起至粘性丧失的时间间隔。

  合拢——把涂胶后经过晾置的被粘物对正位置叠合在一起,称为合拢。

  凝胶——可流动的液体,经初步反应,分子量增大和交联,反应达到一定程度,凝聚成固体网络,形成半固体状态,称为凝胶。

  固化——粘接剂通过溶剂挥发、熔体冷却、乳液凝聚的物理作用,或交联、缩聚、加聚的化学反应,使其变为固体,并具有一定强度的过程。

  硫化——使橡胶分子形成交联键,增加弹性、减少塑性、提高强度的交联或固化过程。

  交联——由于热或交联剂的作用,使粘接剂形成三维网状空间结构,可改善剪切强度,提高耐热、耐油和耐溶剂性能。

  固化温度——使粘接剂固化获得一定的力学性能所需要的温度。

  固化时间——粘接件合拢后,从加热、加压或者两者同时施加、或在室温下直到粘接剂完全固化的时间间隔。

  室温固化——在20~30℃温度范围内进行的固化。

  固化压力——有些粘接剂含有溶剂或在固化过程中放出低分了,固化时需要施加一定的压力,此压力即称固化压力。

  接触压力——由被粘物自身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称为接触压力,即不另外再施加压力。

  后固化——将固化后的粘接件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起到补充固化的作用,并且可以消除内应力,提高粘接强度。

  过固化——装配件中的粘接剂固化时,超过粘接工艺要求(温度过高、时间过长等),使粘接性能变坏的现象。

  欠固化——粘接剂固化不足称为欠固化。

  隔离纸——胶膜、胶带的保护用纸,使用前后和容易从胶膜或胶带上撕去。

  白化——由于粘接剂中溶剂挥发速率过快,在粘接界面或周边凝结水蒸气而发白的现象。

  装配件——涂胶后叠在一起的已完成粘接的组合件。

  粘接件——已完成粘接的组合件。

  结构粘接件——能长期可靠地承受较大静态或动态负荷的粘接件。

  粘接接头——通过粘接剂将被粘物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过渡受力或不受力的粘接部位。

  搭接接头——将一个被粘物叠在另一个被粘物上形成的接头,接头宜宽不宜长,是应用最多的接头形式。

  面接接头——两个被粘物主表面粘接在一起形成的接头。

  对接接头——被粘接的两个端面与被粘物主表面垂直的接头。

  角接接头——两被粘物的主表面端部形成一定角度的粘接接头。

  斜接接头——将两被粘物切割成非90°的对应断面,并使该两断面粘接成具有同一平面的接头。

  T型粘接接头——两个被粘物主表面呈T型的粘接接头。

  槽接接头——榫槽式的粘接接头。

  套接接头——两被粘物的粘接保护问形成销轴或套状结构的接头(如棒材与管材、管材与管材)。

  欠接接头——胶量不足,未能得到满意的粘接效果的接头。

  调胶机——混合或配制粘接剂用的装置。

  涂胶枪——在压力作用下,将粘接剂喷涂或注射到被粘物表面的器械。

  涂胶器械——将粘接剂涂布在被粘物表面上的工具或装置。

  刮胶刀、刮胶片、刮胶棒——一种能调节粘接剂的厚度并使之均匀地涂布在涂胶辊或待涂表面的器械。

  涂胶辊——以不同的表面速度反向旋转所产生的揩抹作用来调节涂胶量的辊筒。

  浸胶机——用粘接剂浸渍纸张、织物之类的设备,它一般由转辊、浸胶槽、压辊、刮刀和干燥装置等部件组成。

  固化夹具——装配件在固化时所用的定位加压装置。

  垫片——一种可变形的或弹性的片状材料,将它放在待粘接的装配件与加压器之间,或者分布在装配件的叠层之间,有助于粘接面受压均匀。

  压机——对装配件施加压力使之粘接的机器。

  真空袋——用抽真空的方法对袋内装配件施加压力的一种软质袋。

  热压罐——用于装配件固化的一种加温加压的圆筒形装置。

  5性能及测试术语

  不挥发物含量——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测得一粘接剂中非挥发物质的质量分数,即为干燥后剩余物质量与试样质量的比值,是溶液和乳液粘接剂的一个重要指标。

  适用期——指粘接剂以调配混合算起,至粘度增大到凝胶不宜涂刷时所持续的时间,即配制后粘接剂维持其可用性能的时间。

  贮存期——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保持其操作性能和规定强度的存放时间。

  粘度——粘接剂内部阻碍其相对流动的一种特性,定义为流体在层流时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比。

  流动性——指粘接剂在力、热作用下分子运动引起流动与形变能力的大小,一般以粘度表征。粘度大,流动性小;粘度小,流动性大。

  粘性——指外力引起的变形,在外力接触后仍能保持形变后的形态的性能。

  开裂——胶层受内应力、外部冲击或环境条件等的影响而在表面或内部所产生的裂纹。

  脆化温度——材料呈脆性时的温度,表示高聚物保持其力学性能的最低温度,是高聚物作为受力材料使用的最低温度。

  分解温度——高聚物受热时大分子断裂的温度,是评定高聚物耐热性的指标之一。

  弹性——物体在不大的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形变量没有时间的依赖性),外力解除后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而无残余形变的性质,即形变是可逆的,这就是弹性。

  塑性——物体受外力作用产生形变后,即使除去外力,形变也不能完全消失,即能够产生永久变形的性质称为塑性。

  柔性——物体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扭曲和压缩的难易的性质。

  刚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不易产生变形的性质,即物体抵抗变形的能力。

  脆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不发生形变或微小形变而破坏的性质。一般以脆化温度衡量脆性的大小,脆化温度越高,脆性越大。

  耐热性——表示粘接剂能耐受得住的温度,在该温度下仍能保持其物理机械性能不变的特性。耐热性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保持粘接性能不变,即耐温性;二是指粘接剂发生热老化而迅速破坏的温度范围,即耐热性。

  耐寒性——粘接剂能保持其物理机械性能基本不变,尚可使用的最低温度。

  耐溶剂性——能够抵抗溶剂侵蚀而不引起溶胀和溶解的能力。

  耐磨性——能够降低摩擦系数,减小磨损的性质。

  阻燃性——抵抗暴露于火焰中的能力。

  耐水性——粘接件经水分或湿气作用后仍能保持其粘接性能的能力。

  耐介质性——耐水、耐蒸汽、耐油、耐有机溶剂、耐化学药品性能等的总称。

  耐油性——胶层抵抗油类引起的溶胀、溶解、开裂、变形或物理机械性能降低的能力。

  耐候性——粘接接头抵抗阳光、冷、热、风雨灯气候条件的能力。

  耐烧蚀性——粘接接头抵抗高温火焰及高速气流冲刷的能力。

  耐化学药品性——粘接接头对酸、碱、盐等化学药品作用的抵抗能力。

  耐久性——亦称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粘接接头在外力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期保持其粘接性能的能力。

  剪切应力——作用于给定平面切线方向的应力或应力的分力。

  内聚破坏——粘接剂本身(胶层)发生的破坏。

  界面破坏——胶层全部与被粘物表面脱开。这是因为粘接剂与被粘物未能形成足够的粘接力。这种破坏也叫粘接破坏或粘附破坏。

  混合破坏——内聚破坏与界面破坏兼而有之,或者是内聚破坏、被粘物破坏和界面破坏同时存在。

  被粘物破坏——被粘物本身发生破坏。

  强度——材料或制件受外力作用时,抵抗破坏的能力。用单位面积或长度的材料或制件所承受的极限力表示。

  粘接强度——在外力作用下,引起粘接接头破坏时,单位粘接面积或粘接长度上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

  拉伸强度——又称抗张强度、扯断强度。单位粘接面积上所能承受垂直于粘接面的最大载荷。

  剪切强度——单位粘接面积上所能承受平行于粘接面的最大载荷。

  剥离强度——粘接接头单位宽度上所能承受的最大破坏载荷。

  不均匀扯断强度——金属薄片与金属构件粘接,受力时薄片中间下垂,最后脱粘,受到不均匀扯断力的作用,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

  冲击强度——表示以相当高的速度加载于粘接接头使其破坏时所消耗的功。用于衡量粘接剂的韧性。

  弯曲强度——粘接件在弯曲负荷作用下破坏或达到规定挠度时,单位粘接面积上所承受的最大负荷。

  疲劳强度——由于受到不断循环交变应力的作用,而使粘接接头强度迅速下降,以致造成破坏的现象称为疲劳。在一定条件下对接头重复施加一定载荷至规定次数而不引起破坏的最大应力称为疲劳强度。

  持久强度——接头在相当于它的工作时间内,单位面积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

  强度极限——通常把10000h内的持久强度称为强度极限。

  干强度——在规定条件下,粘接件干燥后或在标准实验室中放置一段时间,直接测得的粘接强度。

  湿强度——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时间条件下,将粘接件浸入液体中,取出后待液体除去所测得的粘接强度。

  煮沸试验——将粘接试样按规定的时间在沸水中浸渍后,测其粘接强度的试验。

  浸渍试验——将粘接试样置于一定温度的水、溶剂等介质中,浸渍一段时间后测定试样粘接性能变化的试验。

  非破坏性试验——在不破坏粘接试样的条件下进行的粘接质量的检测试验。

  高低温交变试验——使粘接试样承受规定的高、低温周期交变后,检测其性能变化的试验。

  燃烧鉴别试验——鉴别塑料、橡胶和粘接剂的简易试验方法。将它们靠近火焰,从其有无软化、火焰的性状、颜色、燃烧难易、有无自熄性、臭味、石蕊试纸反应等来判断其属类。

  1. 粘结剂密封胶名词术语大全

  • 标签:
相关阅读

本站所有信息与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网站中部分新闻、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会员供稿,如读者对作品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电话:025-85303363 QQ:2402955403。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转载本站的内容,请务必注明"来源:林中祥胶粘剂技术信息网(www.adhesive-lin.com)".

网友评论

©2015 南京爱德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01337 | 技术支持:建站100

客服

客服
电话

1

手机:18114925746

客服
邮箱

565052751@qq.com

若您需要帮助,您也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发送邮箱

扫二
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