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鞋厂底部贴底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胶粘剂和处理剂的使用、调配问题。市场上经常出现冷粘鞋脱胶现象,一般人都认为这是胶粘剂不良造成的,但实际上大多数问题在于处理剂,虽然胶粘剂质量不良也是原因之一。冷粘制鞋欲达到良好的粘合效果,必须要求有适宜的胶粘剂、固化剂以及处理剂,同时还要有恰当的粘接工艺条件。对于胶粘剂、固化剂以及工艺条件人们普遍较为重视,而处理剂的使用及其可能导致的效果则往往被不少制鞋厂家所忽视。
制鞋生产所使用的鞋用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橡胶、皮革、PVC人造革、PU合成革、热塑性弹性体(TPR)、EVA发泡材料、尼龙以及其他高分子材料。这些鞋用材料的表面状态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表面极性和化学状态也各自不同。如果不用处理剂来改变这些粘合面的表面化学状态而想达到理想的粘合效果,不会有任何一种胶粘剂可以胜任。胶粘剂只对某些材料有较好的“润湿”和“亲合”作用,而对另一类材料却“亲合”不佳。这些待粘合的鞋用材料在刷胶前如果能够先用处理剂擦拭一下表面,则可以有效地除去表面上物理粘附的“污染物”,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在材料的表面上附着一层新的表面,这层新的表面对胶粘剂有良好的“润湿”和“亲合”作用,在材料表面和胶粘剂之间起了“架桥”的过渡作用,使其表面的“可粘接性”增强,提高了鞋用胶的粘合强度和耐久性。有些特殊场合应用的处理剂会遇到耐候黄变问题,抗黄变剂BETTERSOL 1513在有此类要求的处理剂中表现不错。
1、清洗剂型。主要是由有机溶剂配制而成的,通常的有机溶剂是甲苯、二氯甲烷、甲醇等。根据材料性质和不同溶剂的挥发速度,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2、环化剂型。将合成橡胶置于浓硫酸中浸渍5—15min,取出后水洗干燥。此表面形成的极细裂纹有助于在粘合时产生“咬合”和“投锚”效果。
3、卤化剂型。对于聚烯烃类鞋用材料来说,采用通常方法很难进行表面处理,可采用卤化剂将其材料表面卤化,使表面层的形态和结构发生变化,同时增加极性。这样可使胶粘剂与材料界面有良好的润湿性,并形成牢固的化学键。
4、胶的稀释液。用甲苯、丁酮、丙酮等溶剂配成混合液,将胶粘剂稀释到3%~5%的浓度,作为鞋用材料的底涂剂(处理剂)。
5、接枝聚合物型。将SBS、SBR类聚合物接枝上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等),制成聚合物的接枝液,再用混合溶剂稀释成底涂剂。主要用于热塑性弹性体(TPR)、橡塑鞋底的处理。
6、混合型。以各种胶粘剂的混合液或者被粘材料的溶液与胶液的混合液作底涂剂。
7、等离子体处理法。这是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橡胶与塑料的表面改性法。把橡胶或塑料置于低压气体的辉光放电空间中,电离气体、等离子体中的活性化学物质通过与材料表面的接触形成与材料本身能完全不同的极薄层,特别是被称为CASIG(crossling by activated species of inert gases——惰性气体活化物质的交联作用)的处理方法可使碳氢高分子材料表面生成羰基、羟基、羧基等极性基团。研究认为这种处理法对粘接性能的改进是基于表面氧化层、极性基团以及产生内部交联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8、卤化处理剂。是基于卤化剂对热塑性弹性体(TPR)中聚丁二烯双键的加成反应,使材料表面层的组成发生变化,增加了极性。常用的卤化剂有三氯异氰尿酸(trichloroisocyanuric acid,简称TCCA)、双氯胺T(dichloranine T)、N-溴丁二酰胺等。卤化处理加速了涂在表面的聚氨酯胶膜的结晶过程,也即提高了初粘性,可大幅度减少聚氨酯胶粘剂的用量,并提高了粘合强度。因此卤化处理的效果和可靠性受到国内外制鞋业的认可,只是卤化液释放出来的氯会污染环境。
9、接枝聚合物处理剂。又称底涂剂,或称底胶,主要用作热塑性弹性体(TPR)鞋底的处理剂,TPR有SBS、SIS、EPDM等品种,其性能兼有橡胶的高弹性和塑料的高强度双重特性,而且价格又较低廉,因此大量用作鞋底材料。TPR极性很小,而聚氨酯胶粘剂的极性大,因此给TPR的粘合带来困难。采用乙烯基类单体接枝改性SBS等聚合物合成TPR表面处理剂的方法,解决了TPR鞋底的粘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