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链剂丁二醇对聚氨酯热膨胀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张凌晨,李 坚,汪称意,任 强
(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来源:中国胶粘剂 2022年7月 第31卷 第7期
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制备了以水性聚氨酯为壳、正己烷为核的热膨胀微胶囊。通过热重仪和激光粒度仪研究了丁二醇对微胶囊包覆量及粒径的影响,采用静态热机械分析仪研究了丁二醇对微胶囊发泡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丁二醇用量的增加,微胶囊中正己烷的包覆量略有降低,粒径变化不大,发泡倍率先减小后增大,发泡温度逐步增加;当w(丁二醇)=33.2%(相对于聚氨酯总物质的量而言)时,可以制得平均粒径为78.8 nm、正己烷发泡剂包覆量为13.2%(相对于聚氨酯总质量而言)且性能优良的热膨胀微胶囊;其起始发泡温度为206 ℃,最大发泡温度为220.1 ℃,发泡倍率最大为4.10倍。
本文采用界面聚合法,成功制备了以水性 聚氨酯为壳材、以正己烷为芯材的热膨胀微胶囊, 研究了水性聚氨酯中硬链段结构对热膨胀微胶囊性能的影响。制备过程中采用了水性聚氨酯合成工艺,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同时,制备出的微胶囊尺寸为纳米级,且发泡性能优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原料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99%),工业级,山 东佰仟化工有限公司;1,4-丁二醇(BDO)、2,2-二羟 甲基丙酸(DMPA)、三乙胺(TEA),分析纯,国药集 团 化 学 试 剂 有 限 公 司 ;正 己 烷 、二 乙 烯 三 胺(DETA),分析纯,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聚 乙 二 醇 单 甲 醚(MPEG,Mn=1 000)、聚 醚 多 元 醇(N303,Mn=300),工业级,江苏省海安石油化工 厂;固化剂咪唑,化学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试验仪器
Nicolet iS10 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美国赛默飞世尔公司;SDT Q600 型热重分析 仪(TGA)、Q400型静态热分析仪(TMA),美国TA公 司;马尔文−3000型激光粒度仪,英国马尔文仪器公司;JSM-IT1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德国蔡司 公司;YP-2型压片机,上海山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3 试验制备
在装有机械搅拌的 250 mL 的三口烧瓶中依次 加 入 DMPA 1.20 g、MPEG 1.20 g、N303 0.36 g 和BDO 1.27 g,在120 ℃下真空脱水2 h,冷却到室温后加入 IPDI 10.00 g,常温搅拌均匀后,在 90 ℃下反应5 h,得聚氨酯预聚体。预聚体反应结束后,加入IPDI 5.00 g,边搅拌边 降温至50 ℃以下,加入TEA 0.77 g搅拌10 min;再逐 滴加入4.20 g 正己烷,搅拌10 min;最后加入去离子 水84 g,搅拌分散,得聚氨酯预聚体-发泡剂分散液。将 DETA 4.38 g 溶解在 17.53 g 去离子水中,配 置成固含率为 20% 的 DETA 水溶液;将其逐滴加入聚氨酯预聚体分散液中,在常温下进行扩链反应, 得到聚氨酯热膨胀微胶囊乳液。将乳液逐滴滴入5% 稀盐酸溶液中破乳,抽滤,洗涤,40 ℃下鼓风干 燥 12 h,得到以阴/非离子水性聚氨酯为壳、正己烷为核的热膨胀微胶囊。在本配方中,w(DMPA)= 6.3%、w(MPEG)=6.3%、w(正己烷)=17.4%(均相对 于聚氨酯总质量而言),w(丁二醇)=55.1%(相对于 总羟基物质的量而言)。
1.4 测定或表征
(1)包覆量及包覆效率:采用 TGA 测试热膨胀微胶囊的发泡剂包覆量,升温速率为20 K/min,氮气 氛围,测试温度范围40~700 ℃。以微胶囊中正己烷 的质量损失除以微胶囊中水以外的质量,即可得到 正己烷的实际包覆量;实际包覆量与理论包覆量的 比值即为正己烷的包覆效率。(2)粒径: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聚氨酯热膨胀 微胶囊的粒径及其分布。测试时,将乳液稀释 30倍,然后滴入比色皿中进行测试。(3)发泡温度及发泡倍率:取适量聚氨酯热膨 胀微胶囊于模具中,置于压片机上,以 10 MPa 的压 强将微胶囊压成片。采用 TMA 测试发泡温度及发 泡倍率。测试时系统压力 0.01 N,升温速率为 10 K/min,测试温度范围为 30~240 ℃。TMA 曲线的切 线相交处即为发泡温度,发泡倍率=最大发泡高 度/起始高度。(4)微胶囊的形貌:将热膨胀微胶囊 0.3 g 分散 到 6.0 g环氧树脂基体中,以咪唑为固化剂,在 60 ℃的恒温烘箱中固化 2.5 h。采用 SEM 观察分散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微胶囊的形貌。(5)体积发泡倍率:采用量筒法测定。将微胶囊研磨成细颗粒,然后在量筒中装 1 mL 微胶囊,放在恒温鼓风干燥箱中,升温至220 ℃,观察微胶囊的 升高高度,计算发泡倍率。
2.1 聚氨酯热膨胀微胶囊的合成工艺
首先以DMPA和MPEG为亲水单体,N303、BDO为多元醇,与IPDI反应,合成水性聚氨酯预聚体;再 加入发泡剂正己烷和水,利用预聚体的自乳化性制 备成发泡剂聚氨酯预聚体分散液;然后加入扩链剂DETA,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得到以水性聚氨酯为 壳、以正己烷为核的热膨胀微胶囊。合成工艺示意 图如图1所示。
2.2 丁二醇对聚氨酯热膨胀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2.2.1 丁二醇用量对热膨胀微胶囊包覆量的影响
聚氨酯大分子中的硬段含量会影响聚氨酯的刚性及玻璃化转变温度,也影响着聚氨酯壳层的亲水性及对发泡剂的阻隔性,导致聚氨酯热膨胀微胶囊的包覆量及发泡性能不同。为探究聚氨酯预聚体中硬段含量对热膨胀微胶囊的影响,控制亲水单体含量为 20.1%,发泡剂正己烷添加量为 17.4% 不 变,改变聚氨酯预聚体中丁二醇(BDO)的用量[物质 的量分数(x),%],研究BDO用量对聚氨酯热膨胀微胶囊性能的影响。首先研究了BDO对正己烷包覆量的影响,如图2所示。其中,图 2a)~b)为不同 BDO用量的 TGA及DTG 曲线;图 2c)为热膨胀微胶囊的包覆量与 BDO用量的关系曲线。
由图2a)~b)可知:热膨胀微胶囊的质量损失分 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0~110 ℃,为水的损失;第 二阶段是 150~250 ℃,为正己烷的挥发;第三阶段250~475 ℃则是聚氨酯壁材的分解。以微胶囊中正己烷的质量损失除以微胶囊中水以外的质量,即可 得到正己烷的实际包覆量(EA)和包覆效率(EE),分 别如式(1)和式(2)所示。EA=Wn/Wm (1)EE=EA/Wb (2) 式中:EA 为微胶囊的包覆量(g);Wn 为微胶囊在150~250 ℃的质量损失(g);Wm 为微胶囊在 150~ 475 ℃的质量损失(g);EE 为微胶囊的包覆效率;Wb为发泡剂的加入量(g)。由图2c)可知:随着BDO用量逐渐增大,正己烷的包覆量逐渐减小。当 BDO 含量为 33.2% 时,发泡剂的包覆量最大,可达 13.2%。这可能是由于随着BDO 用量的增加,聚氨酯的硬段增多,导致乳化性 能下降,对发泡剂的包覆效果不好,因此包覆量下降,但是这种影响不是很大。另外,在试验中发现, 不添加 BDO 制备的热膨胀微胶囊的 TGA 测试结果显示包覆量为零,不能有效地包覆正己烷,说明添 加BDO是将正己烷成功包覆的必要条件。因此,硬段 BDO 含量为 33.2% 是制备热膨胀微胶囊的较为合适用量。
2.2.2 丁二醇用量对热膨胀微胶囊粒径的影响
为了探究不同丁二醇用量对制备的热膨胀微胶囊粒径的影响,用激光粒度仪测试了所制备的热膨胀微胶囊的粒径及其分布,如图3所示。其中,图3a)为微胶囊的粒径及其分布曲线;图 3b)为平均粒 径与 BDO 用量的关系曲线。试验所得具体数据如 表1所示。
由图 3及表 1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BDO用量对微胶囊平均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很小。这可能是在亲水单体用量为 20.1% 的条件下,聚氨酯已经具有足够的亲水性和乳化能力,BDO的羟基变化量从 33.2% 到 60.3% 时,其重量变化为 3.5%~ 8.3%,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不明显。其中当BDO的 含量为33.2%时,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78.8 nm。
TMA曲线的切线相交处即为发泡温度,发泡倍率=最大高度/起始高度。
由图4及表2可知:随着BDO含量的增加,热膨胀微胶囊的发泡倍率逐渐减小。这是因为当硬段含量较低时,聚氨酯的壳材较软,且发泡剂正已烷包覆量较高,因而发泡倍率较大。随着硬段丁二醇含量的增加,微胶囊的起始发泡温度和最大发泡温度逐渐升高;BDO含量为50.3%时,最大发泡温度为最高。这可能与聚氨酯壁材的结构有关,当BDO含量较高时,聚氨酯大分子中硬链段含量增加,壳材变硬,因此微胶囊的发泡温度增高。
2.2.3 丁二醇用量对热膨胀微胶囊发泡性能的影响
为研究热膨胀微胶囊的硬段含量对发泡温度及发泡倍率的影响,控制亲水单体用量为20.1%、正己烷的添加量为 17.4% 不变,改变聚氨酯预聚体中BDO 的 含 量 ,分 别 为 33.2%、39.4%、50.3% 以 及60.3%,制备热膨胀微胶囊。用 TMA 测试热膨胀微胶囊的发泡倍率及发泡温度,得到的温度-发泡倍率曲线如图 4a)所示,并绘制了硬段含量与发泡倍率及发泡温度的关系曲线分别如图 4b)及图 4c)所示,试验数据如表2所示。
综上,当 BDO 含量为 33.2% 时,起始发泡温度 为 206 ℃,最大发泡温度为 220.1 ℃,发泡倍率最大 为4.10倍。
2.3 热膨胀微胶囊的形貌
将热膨胀微胶囊粉末与环氧树脂、咪唑固化剂混合均匀后,在 60 ℃的恒温烘箱中固化 2.5 h 形成 片材。用 SEM 观察聚氨酯热膨胀微胶囊的微观形 貌以及在环氧树脂中的分散状态,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聚氨酯热膨胀微胶囊的形状为比较均匀的球形,尺寸约为200 nm左右。微胶囊能比较 均匀分散在环氧树脂基体中,部分区域有小聚集体。
2.4 聚氨酯热膨胀微胶囊的体积发泡倍率
为了直观地测试热膨胀微胶囊的发泡倍率,采用量筒法测试了其体积发泡倍率。在量筒中加入1 mL 热膨胀微胶囊,分别将量筒加入 220、180 ℃的鼓风烘箱中,观察发泡后的量筒高度,结果如图 6所示。
由图 6 可知:热膨胀微胶囊颗粒能在量筒中发泡,且冷却后不会收缩。当发泡温度为220 ℃时,发泡倍率约为 5.4 倍;当发泡温度为 180 ℃时,发泡倍 率约为 4.8 倍。这说明热膨胀微胶囊在较高温度时,发泡倍率也较高。
(1)成功制备了以水性聚氨酯为壳、正己烷为发泡剂的聚氨酯热膨胀微胶囊,研究了硬段丁二醇含量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发泡性能优良的热膨胀微胶囊。
(2)当 BDO 的含量为 33.2% 时,所得热膨胀微胶囊中正己烷的包覆量最大,可达13.2%,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78.8 nm。
(3)配方制备的微胶囊的起始发泡温度为206 ℃,最大发泡温度为 220.1 ℃,发泡倍率最大为4.10倍。
(4)所得聚氨酯热膨胀微胶囊能在量筒中发泡, 当发泡温度为220 ℃时,发泡倍率最高可达5.4倍。
为方便阅读,本文移除了脚注。如有需要,请参阅《中国胶粘剂》2022年7月 第31卷 第7期 END
本站所有信息与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网站中部分新闻、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会员供稿,如读者对作品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电话:025-85303363 QQ:2402955403。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转载本站的内容,请务必注明"来源:林中祥胶粘剂技术信息网(www.adhesive-lin.com)".
©2015 南京爱德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01337 | 技术支持:建站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