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品(CPG)行业正面临关键转折点——消费者、零售商和监管机构持续施压,要求品牌实施有效且透明的可持续发展计划。这些市场与法规要求既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贯穿于快消品品牌的整个供应链。具有前瞻性的品牌已然认识到包装创新不仅是可选项,更是开拓新机遇、实现可持续目标的战略要务。
循环经济的兴起
多重趋势正合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乃至地方层面都在制定积极远大的包装新目标,旨在降低制造业排放、提升回收利用率并减少废弃物。在东南亚地区,多国政府已启动生产者责任延伸(EPR)计划,重点应对包装及容器废弃物造成的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危机。中国废塑料回收量在2019至2024年间实现了约4.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25年,全国再生塑料量将突破2000万吨。与此同时,印度也正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和政府可持续发展计划,迅速崛起为消费后再生(PCR)包装的关键增长市场之一。
消费者需求同样举足轻重。在消费者认知中,包装是品牌最具可控性且最显性的可持续要素。事实上,约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将可持续包装列为品牌缓解环境担忧的三大举措之一1。这种认知直接转化为强烈的购买偏好——消费者更青睐那些通过产品与包装展现可持续发展承诺的品牌。
零售商也在发挥影响力。他们正积极敦促供应商采用更具可回收性或可堆肥的材料,减少整体包装用量,以及推行重复利用或灌装方案以减少废弃物。
尽管存在多方推动,但包装回收率的提升仍面临严峻挑战。虽然几乎所有的全球快消品品牌都制定了到2030年实现包装100%可回收、可重复使用或可堆肥的目标3,但仍有超过80%的品牌未能达成其废弃物与回收指标4。这一现状表明,行业需要更深层次、系统化的创新,而非停留于表层改良,从而推动真正的转型变革。
包装:推动循环经济的催化剂
随着品牌加速迈向循环经济发展,包装的可持续性正不断扩展。如今,它通过形态、设计与材料选择彰显品牌的环保雄心,更成为向消费者传递回收利用信息的关键渠道。包装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全球每年生产约3.5万亿件用于食品饮料及家居个护产品的包装容器5。以塑料为例,过去30年全球塑料消耗量翻两番,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4%,并产生了3.5亿吨废弃物——其中包装占据40%6。
然而,回收利用能给环境带来显著改变。再生硬质塑料(如PET和HDPE)的碳排放强度比原生塑料低70%以上。7具体而言,对年产百亿瓶的饮料企业来说,回收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年均可减少约2000吨塑料废弃物8。这只是回收产业逐渐进步所展现出的潜力之一。
每个包装组件都将在推进循环化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压敏标签(PSL)为例,艾利丹尼森创新技术正使该材料成为增加包装可循环性的关键推动者。
压敏标签的应用优势
压敏胶标签(PSL)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显著提升了再生包装质量与回收流程效率。其核心创新在于可洁净分离的胶粘剂技术——该技术不仅可提升再生硬质塑料品质,其耐久性更支持瓶体重复利用。这一极具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已获得塑料回收协会(APR)和RecyClass等机构认可,兼容HDPE与PET等标准硬质塑料的回收流程。
除了材料本身的创新,集成RFID与二维码数字技术的压敏胶标签(PSL)也正助推可循环包装转型。
● 供应链透明度与效率:数字化标签可实现供应可视化,强化库存追踪能力,提升分拣效率并减少资源浪费。
● 消费者回收包装的参与度提升:标签上印刷的二维码可向消费者提供清晰、即时的空瓶归还指引与环保说明,可显著提高回收空瓶率。
● 循环系统优化:搭载RFID标签赋能品牌追踪瓶体滞留位置、优化回收物流体系,并将流通瓶总量减少高达10%,在降低成本的同时降低环境影响9。
品牌的战略方向日益清晰:可持续性将成为未来十年品牌的核心绩效指标与价值增长点。绝大多数消费者正加强对包装的审视力度,而拥有可持续包装的品牌将能提出更具差异化的消费者主张。被消费者视为循环化创新者的品牌,相较于缺乏可持续领导者声誉的企业,将享有显著竞争优势。
前瞻性品牌的必然选择
全球可持续化与循环化浪潮必将彻底重塑未来五至十年的包装产业格局。具有前瞻性的品牌将在提升回收利用率与复用率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此举最终将驱动全球经济体的碳排放与废弃物减量。当品牌着力升级回收复用模式时,压敏胶标签(PSL)技术的最新突破可成为循环包装体系的重要支柱。虽然转型极富挑战,但对于那些成功将循环化纳入包装战略的企业,其潜在回报将更为可观。
关于作者
Ryan Yost现任艾利丹尼森材料事业部全球总裁。艾利丹尼森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材料科学与数字识别解决方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