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417857029

期刊专利论文

聚醚接枝丙烯酸树脂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在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应用

来源:互联网2024年06月12日

阅读次数:

  王海萍,陈必华,陶益杰,黄凯兵,张世国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82
  
  来源:材料导报
  
  2024,Vol. 38,No. 7
  
  摘要
  
  本工作以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PEGMEA)和聚氨酯丙烯酸树脂(PUA)为预聚体,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BMimTFSI)为添加剂,通过紫外光固化,构建了一种新型聚醚接枝丙烯酸树脂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电化学测试(循环伏安)等方法对该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类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不仅拥有优良的离子电导率,还具有高热稳定性、易封装和不易泄漏的优点。其中,BMimTFSI含量为59.5%(质量分数)、PUA/ PEGMEA配比为4. 96 ∶ 2. 96(质量比)时凝胶聚合物的电解质综合性能最好,可见光透过率大于90%,热分解温度达到300 ℃,30 ℃时离子电导率达到2. 17×10-5 S/ cm。基于该类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电致变色器件展现出优良的性能,经36 000 s循环后,依然保持着稳定的蓝色态—透明态切换,且着色、褪色态的可见光透过率对比度仍高达48%,电解质质地柔软,热稳定性良好,可应用于电致变色器件。
  
  关键词
  
  紫外固化 凝胶电解质 聚氨酯 电致变色器件
  
  引言
  
  利用电致变色材料制作的器件被称为电致变色器件(ECD),通过改变施加在器件上的电压大小,达到调节器件光学特性的目的。电致变色技术广泛应用于显示屏、防眩后视镜、智能窗和航天智能热控[1] 等领域。电致变色器件由透明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离子传输层(电解质)和离子储存层构成[2] 。电解质介于离子储存层和电致变色层之间,提供传输离子和隔绝电子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电致变色器件的工作寿命、响应时间和光学性能与电解质的性能息息相通。电解质应具有良好的导电率和光学透过率,另外还需考虑成本和环保问题。根据状态,电解质分为三类:(1)液态电解质,其离子电导率[3]较高,但易泄漏、难封装,无法满足器件的实际需求[4] ;(2)纯固态电解质,无上述缺点,但离子传导率低、柔韧性差,限制其应用[5] ;(3)凝胶态电解质,其离子传导率和柔韧性适中,且易成膜、质轻、粘弹性良好、电化学及化学稳定性好,可应用到柔性可穿戴电致变色器件中,是产业化器件中最具有应用潜力的电解质材料[6-7] 。
  
  凝胶电解质性能的优劣与基体的选择有莫大的关联。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PMMA)凝胶电解质为例,一方面,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元中的羰基侧基与氧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得大量的液态电解质被包围,导致PMMA基凝胶电解质具有高离子电导率。Hosseinioun等[8]在制备碳酸酯类液体电解质中引入了PMMA,原位聚合交联得到凝胶电解质,室温下该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为3. 9× 10-3 S / cm。 另一方面,PMMA基凝胶电解质的力学性能很差,可以选择交联多基质或者掺杂无机纳米粒子[9]对体系进行改性。凝胶态的电解质应用于器件中时[10] ,需将膜与变色材料层紧紧贴合,之后粘贴离子储存层,过程繁复,且极易在界面处产生气泡,影响器件的性能。Xu等[11] 利用负压吸入,将液态电解质吸进器件中,避免了气泡的产生。
  
  考虑到单纯的聚合物基凝胶电解质会受到溶液粘度的影响,阻碍离子扩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离子的电导率,而加入离子液体可以改善这些问题。离子液体在室温下呈液体, 稳定不易挥发,电荷迁移率高[12] ,可提供较高的离子电导率。 本工作根据紫外光固化方式固化效率高、绿色节能、成本低廉的优点[13] ,利用聚醚接枝的丙烯酸树脂预聚体(PEG-MEA)与聚氨酯丙烯酸酯(PUA)构建网络交联通道,添加离子液体,通过光引发剂诱发光固化,紫外光照射交联PEG-MEA和PUA,将离子液体限制在聚合物结构中;作为活性稀释剂的PEGMEA,不仅可以稀释低聚物PUA,调节体系的粘度,还可以参与光固化过程并最终成为电解质的一部分,通过调整PUA与PEGMEA的比例,制备出不同的紫外固化电解质,并利用制备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组装了玻璃型电致变色器件,探讨了聚合物电解质对ECD变色性能的影响。
  
  1 实验
  
  1. 1 实验材料及表征
  
  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PEGMEA,99. 5%,见图1)、 2-羟基-2-甲基苯丙酮(1173,分析纯)均购自于阿拉丁试剂(上海)有限公司;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固含量100%)购自沙多玛广州化学有限公司;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BMimTFSI)购自兰州化物所,使用前在80 ℃的烘箱中干燥24 h以去除水分;无水乙醇(99. 7%)和三氯甲烷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去离子水和电致变色导电聚合物(ProDOT)由实验室自制;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溶液购于先丰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氧化铟锡膜(ITO玻璃)购于珠海凯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图片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spectrometer,日本岛津IR Affinity-1S)对混合电解液、紫外固化后的凝胶电解质进行红外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Shimadzu UV-2600,日本岛津仪器有限公司)对凝胶样品进行可见光测试;利用电化学工作站(CHI600E,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的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样品的阻抗;采用Hi-tachi STA7200仪器对电解质进行了热稳定测试;联合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电化学工作站对器件进行循环伏安测试和稳定性测试等。
  
  1. 2 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离子液体含量固定为59. 50%(质量分数),PUA和PEG-MEA总质量固定为7. 92 g,二者以不同的质量比混合,人工搅拌均匀10~15 min。聚氨酯丙烯酸酯粘度降低后,加入离子液体,磁力搅拌5~8 min之后添加0. 9%的光引发剂,用锡箔纸避光处理,最后将混合液超声处理3~5 min,直到消除所有气泡。电解质前驱体准备完毕,将其缓慢加在聚四氟乙烯模具(10 cm×10 cm)中,并在UV主峰为365 nm的UV固化箱(2. 3 kW,润铎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中固化20 s(固化功率40%)。调节PUA和PEGMEA的比例,制备了三种电解质并分别编号,具体组成如表1所示
  
  1. 3 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
  
  ITO玻璃(5 cm×5 cm)依次用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超声
  
  图片
  
  清洗8 min,去除表面杂质,然后在55 ℃烘箱干燥,备用。将ProDOT溶解在三氯甲烷(10 mg / mL)中并喷涂到准备好的一 块ITO 玻璃上,使其均匀成膜。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 PSS)溶液用无水乙醇稀释,喷涂到另一块ITO玻璃上,作为对电极(离子储存层)。两块玻璃喷涂后在80 ℃真空烘箱中干燥3~5 min。最后,按照透明ITO玻璃| ProDOT |凝胶电解质| PEDOT:PSS |透明ITO玻璃的框架组装器件,利用双面胶(厚0. 6 mm)封装三边,利用移液枪从剩下的一边滴注电解液前驱体,电解液充满空隙后,使用透明工业胶水再次封边。 封装好的器件置于UV固化箱中进行固化,从而制得电致变色器件,其结构如图2所示。
  
  1. 4 电解质的表征
  
  1. 4. 1 电解质的红外表征
  
  红外表征时扫描波数范围是400~4 000 cm-1。三组样品膜与干燥的KBr粉末混合,研磨至两者完全均匀混合,取少量研磨后的粉末,用压片机制取薄片进行测试。将液体样品直接涂到KBr薄片上进行测试。
  
  1. 4. 2 紫外-可见光光谱测试
  
  对三组电解质膜进行可见光测试时,扫描波长为300 ~800 nm。
  
  1. 4. 3 离子电导率测试
  
  离子电导率利用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进行计算。本工作采取两个不锈钢圆柱电极(直径为12 mm),将电解质膜裁成圆片(如图3所示),测量膜的厚度,并组装成器件,与电化学工作站相连,测量电解质的阻抗。离子电导率计算式为
  
  图片
  
  式中:σ 为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S·cm-1;d为电解质膜的厚度,cm;R为电解质的本体阻抗,Ω;A为电解质与不锈钢电极圆片接触的面积,cm2。本工作测试了三组电解质膜在不同
  
  图片
  
  温度下的电导率。
  
  1. 4. 4 热重测试
  
  利用热重分析仪,在温度为30 ~ 800 ℃ 、升温速率为10 ℃ / min的条件下进行热稳定性测试,样品质量约为5 mg, 参比物为氧化铝(AlO3 ),气体氛围为惰性的氩气(Ar)。
  
  1. 5 电致变色器件的性能表征
  
  1. 5. 1 变色性能测试
  
  扫描波长为300 ~ 800 nm,观察器件在着色态和褪色态之间的光学透过率变化。
  
  1. 5. 2 循环伏安测试
  
  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在室温下,以10 ~ 100 mV/ s的速率进行循环伏安测试,在不同扫描速率下对器件分别进行循环伏安测试。
  
  1. 5. 3 稳定性测试
  
  利用电化学工作站与紫外-分光光度计联用,用计时电量法施加1. 8 V
  
  和-1. 8 V的电压,记录器件在特定波长下的透光度变化。
  
  1. 5. 4 响应时间和着色效率计算
  
  结合工作站与紫外-分光光度计,记录器件褪色态、着色态的变化,紫外-分光光度计和电化学工作站的读取点数间隔均设定为0. 1 s,利用式(2)计算该器件的着色效率(η )。着色效率是指单位面积消耗的电量(Q/ A)引起的光密度(ΔOD)变化。
  
  图片
  
  2 结果与分析
  
  2. 1 电解质膜的性能表征
  
  2. 1. 1 红外分析
  
  纯PUA、纯PEGMEA和不同PUA/ PEGMEA配比的共聚物固化后的红外谱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体系中的
  
  图片
  
  C=C双键的特征峰在1 630 cm-1 位置附近,经过固化反应, C=C双键的特征峰逐渐消失,表明PUA和PEGMEA中含有的丙烯酸端基的碳碳双键均参与了交联反应,并在20 s的固化时间内交联完全,形成聚合物电解质。
  
  2. 1. 2 可见光透过率分析
  
  对于电致变色器件,电解质越透明,对变色材料层的光学性能影响就越小,且可以实现双色态的变化。本工作制备的电解质可见光透过率均可达到90%以上(如图5所示),且均呈光学透明状态
  
  图片
  
  2. 1. 3 离子电导率分析
  
  如表2所示,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三组电解质膜的离子电导率均不断增加,方案#0 从1. 66 × 10-5 S / cm 增加到7. 08×10-5 S / cm,提高了三倍多;同样,方案#1和方案#2的离子电导率分别增加了2. 8倍和2倍,这表明影响离子传输速度的最大因素是温度;同一温度下,随着PUA含量的增加, 30 ℃时,三组电解质膜的电导率逐渐增大,从1. 66×10-5 S / cm增加到3. 34×10-5 S / cm,提高了1倍;50 ℃时,方案#0的离子电导率为2.64×10 -5 S/ cm,而#2的离子电导率为6. 65×10 -5 S/ cm, 提升了1. 5倍,这表明,随着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增加,聚合物交联网络“通道”开阔,离子传输能力大大增强;虽然方案#2制得的电解质的电导率一直表现得很好,但该膜柔软性不足,质地较硬,相比之下,方案#1的凝胶电解质综合性能最好,既有足够高的离子电导率,且质地柔软。
  
  2. 1. 4 热稳定性分析
  
  图6显示了不同PUA/ PEGMEA配比的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热分解特性。显然,电解质膜的失重率与温度呈正相关, 随着温度升高,所有电解质膜都表现出持续的失重。200 ~300 ℃,质量变化较小,可能是样品表面吸附水分所致;300 ℃以后,样品的质量开始减少,在350 ℃时所有样品的质量损失率只有10%,这表明电解质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此后,样品迅速失重,450 ℃左右,样品损失率达到90%,这一阶段聚合物链段迅速断裂,结构分解。在500 ℃左右,三条曲线才
  
  图片
  
  图片
  
  出现明显分岔,但差别不大,这表明随着聚氨酯丙烯酸酯含量的增加,电解质膜的交联密度增大,但电解质膜的热稳定性提升较小。实验得出,该体系的电解质膜的热稳定性可达300 ℃ 。
  
  2. 2 电致变色器件的性能表征
  
  2. 2. 1 器件的循环伏安测试
  
  器件的循环伏安测试结果如图7所示。从图7a可以看出,在#0方案下的电解质膜组装的器件在不同扫描速率下变化不大,随着电压增大,电流增大,电解质中离子掺杂和迁出稳定进行,但变色材料的氧化还原峰不明显。当PUA含量增加到4. 96 g(#1方案)和6. 0 g(#2方案)时,如图7b、c所示,TGA曲线开始“鼓包”,变色材料的氧化和还原电位开始出现,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加,可以看出变色材料氧化峰的位置逐渐趋近于2. 0 V,还原峰的位置也达到-2. 0 V左右。虽然三者的电流变化规律均为小-大-小,但#2方案的电解质膜组装的器件测试结果进一步表现出对称性,说明离子电导率越高,组装的器件响应效果越好。
  
  图片
  
  2. 2. 2 器件的变色性能测试
  
  光学调制是反映电致变色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电致变色材料对不同的波长具有不同的透过率,通过测定材料在 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学透过率,绘制透过率-波长曲线,计算着色态透过率与褪色态透过率的差值,从而得到材料的最大光学调制范围。图8为器件(#1电解质膜)在褪色和着色状态下的光学透过率曲线和器件颜色,器件着色态表现为蓝色,褪色态表现为浅灰色(受电极材料的影响),其中在570 nm可以获得最大光学调制,光学透过率最大变化值(ΔT)为48%。
  
  图片
  
  2. 2. 3 器件的稳定性测试
  
  在570 nm处,观察两个色态之间透过率的变化,以此来判断器件的稳定性。图9为器件(#1电解质膜)循环到6 000~36 000 s时器件透过率的变化。100多次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褪色态的透过率略微下降,由初始的58%降至53%,依然保持稳定;着色态的透过率由最初的10%上升至15%,之后一直不变,变化幅度小。由此可见,所制备的透明电解质膜在电致变色器件应用上有出色的性能表现。
  
  图片
  
  2. 2. 4 器件的响应时间和着色效率
  
  按照上述方法制备另一器件(5 cm×5 cm,采用#1方案的电解质膜,记为#3器件),同样采用紫外-电化学结合方式,施加±1. 8 V电压,器件在570 nm处的响应时间如图10所示。 该器件褪色态的透过率比#1器件低3%,原因是两次喷涂厚度有细微差异。从图10可以看出,#3器件的褪色时间tb =25 s,着色时间tc = 20 s,透过率的变化依然保持在48 %,再次证明了#1电解质可以较好地应用于电致变色器件。
  
  图片
  
  图11证实了在低驱动电压下,#3器件可以实现较高的着色效率,η超过了600 cm2 / C,其变色性能优异。该电解质膜极大地满足了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需求。
  
  图片
  
  3 结论
  
  以不同配比PUA/ PEGMEA为主体,添加离子液体,在光引发剂作用下通过紫外光固化得到的透明电解质膜,其离子电导率均能达到10-5 数量级,可见光范围内透过率在90%以上;方案#1(PEGMEA占比14. 8%、PUA含量为24. 8%)电解质组装的电致变色器件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器件的光学调制幅度达到48%,响应时间较快,循环稳定性良好。该电解质在变色器件应用上展现了优异的性能与实际应用潜力。
  
  为方便阅读,本文移除了脚注。如有需要,请参阅《材料导报》 2024,Vol. 38,No. 7 END
  • 标签:
相关阅读

本站所有信息与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网站中部分新闻、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会员供稿,如读者对作品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电话:025-85303363 QQ:2402955403。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转载本站的内容,请务必注明"来源:林中祥胶粘剂技术信息网(www.adhesive-lin.com)".

网友评论

©2015 南京爱德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01337 | 技术支持:建站100

客服

客服
电话

1

手机:18114925746

客服
邮箱

565052751@qq.com

若您需要帮助,您也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发送邮箱

扫二
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