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贵 1,2,3,余嘉裕 3,陈润宇 1,梁雁扬 2,3,潘春阳 1*
(1.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佛山市南海区瑞联胶粘制品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200;3.广东华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东莞 523591)
来源:广 东 化 工
本课题选用低分子量聚丙二醇(PPG1000)与二异氰酸酯(TDI、MDI、IPDI)为原料,制备无溶剂型聚氨酯胶黏剂应用于纵向 拉伸聚丙烯(MOPP)的复合中,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异氰酸酯(NCO)与羟基(OH)的摩尔比即 R 值以及异氰酸酯种类对聚氨酯胶 黏剂合成和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聚氨酯在反应时间为 150 min,反应温度为 70 ℃的条件下合成最佳;R 值(异氰酸酯基与羟基的物 质的量之比)越大则初始黏度和平均剥离力越小;异氰酸酯中 TDI 的使用性能最佳。
聚氨酯;无溶剂;胶黏剂;复合包装;绿色环保
2.1 反应时间对固化剂合成的影响
反应时间对聚氨酯固化剂合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反应 时间过短,聚氨酯固化剂不能达到理论的 NCO 含量,如果反 应时间过长可能更容易导致原料的与空气接触变质或导致产 物发生副反应,使得聚氨酯固化剂性能下降、增加反应成本等问题。
从图 1 可以看出,聚氨酯固化剂在反应时间为 150 min 达 到了理论的 NCO 含量的值 13.05 %,当反应时间低于 150 min 时,NCO 含量远远大于理论的 NCO 含量值,原因是反应时间 过短,体系内残留了较多未反应的异氰酸酯基团,并未与多元 醇完全反应。当反应时间超过 150 min 后,继续延长反应时间 可能会导致过量的异氰酸酯与水发生反应,或是引发异氰酸酯 自身出现二聚、三聚等副反应,使得 NCO 的含量低于理论值。因此,将聚氨酯固化剂合成的反应时间定为 150 min。
2.2 反应温度对固化剂性能的影响
本实验选用反应温度范围为 60~100 ℃,制备出来的聚氨 酯固化剂的外观均为无色透明,无凝胶、无沉淀。图 2 与图 3 为不同反应温度合成的固化剂的黏度以及主剂与固化剂以一 定比例配制应用于 MOPP 复合 MOPP 的平均剥离力。
从图 2 和 3 可以看出,黏度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 大,而 NCO 含量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不断减小。在 60~80 ℃ 的反应温度范围内,黏度增长速度不明显,原因是反应温度较 低,聚醚多元醇与异氰酸酯反应不完全,体系内游离的异氰酸 酯基团增多,固化剂黏度下降,加快反应温度有助于提高反应 速率。而在 80~100 ℃的反应温度范围内,黏度增大速度较快, 其原因是反应温度升高,聚醚多元醇与异氰酸酯的反应活性增 大,反应速率进一步加快,使得黏度进一步增大。除此之外, 从图 3.3 可以看出,反应温度为 90 ℃与 100 ℃时,其测得的 NCO 含量远小于理论值,可能的原因是当反应温度过高时,产物中的氨基甲酸酯活性增加,体系内过量的异氰酸酯基团与 氨基甲酸酯发生了副反应,体系内 NCO 含量进一步下降,从 而导致产物的黏度进一步增大。
从图 4 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平均剥离力呈现出 了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并在反应温度为 70 ℃时,平均 剥离力达到最大。其原因是反应温度为 60 ℃时,聚醚多元醇 与异氰酸酯的反应程度较低,体系中含有较多游离的单体,分 子量较小,复合后容易剥离,剥离力较小。反应温度升高到 70 ℃之后,聚醚多元醇与异氰酸酯完全反应,分子量达到最 大,剥离力也达到最大。反应温度继续升高,平均剥离力下降 可能的原因是体系内过量的异氰酸酯基团发生自聚或是与微 量的水分发生副反应,甚至在高温下与氨基甲酸酯发生了副反应,使得体系内氨基甲酸酯含量与 NCO 含量下降,副产物的含量升高,导致胶黏剂与基膜表面反应时形成的化学键少,降低了胶黏剂的粘结性能,从而使平均剥离力下降。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无溶剂型聚氨酯胶黏剂对黏度具有严 格的要求,黏度过高会影响胶黏剂的流动性,导致涂布不均匀、 上胶困难等问题,保持较低的黏度可以使胶黏剂更容易施工,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在反应的过程中需要更加严格的控制 温度,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对于本实验体系,聚氨酯固 化剂最佳的反应温度为 70 ℃。
2.3 R 值对固化剂性能的影响
本实验选择 2、2.5、3、2.5、4 五种不同的 R 值,研究 R 值与合成的聚氨酯固化剂的储存稳定性以及性能之间的关系。合成的聚氨酯固化剂的初始外观均为无色透明,图 5 和图 6 所示为不同 R 值合成的固化剂的黏度以及主剂与固化剂以一 定比例配制应用于 MOPP 复合 MOPP 的平均剥离力。
由图 5 可以看出,随着 R 值的增加,初始黏度不断下降。这是因为 TDI 的黏度较小,过量的异氰酸酯在固化剂体系中 起到降低黏度的作用,使得体系的黏度下降。由表 1 可以看出, 随着 R 值的增大,聚氨酯固化剂的储存稳定性不断降低,聚 氨酯固化剂的 R 值为 2 和 2.5 时,在室温下储存 30 天后发生 了凝胶,可能的原因是体系中过量的异氰酸酯基团与空气中的 水分发生反应,在固化剂内生成了聚氨酯脲,同时由于体系的 初始黏度较大,聚氨酯分子运动受到限制,导致长时间储存后 出现凝胶。而聚氨酯固化剂 R 值为 3、3.5、4 时,NCO 含量 随着 R 值的增大而增加,使得异氰酸酯基团更容易与水分发 生反应,导致体系黏度增大,但其初始黏度较低,所以无表面 凝胶的现象。
由图 6 可以看出,随着固化剂 R 值的增大,平均剥离力 不断减小,原因是聚醚多元醇与异氰酸酯完全反应后,合成的 聚氨酯固化剂 R 值越大,残留的异氰酸酯越多,而相对于聚 氨基甲酸酯以及聚醚多元醇,异氰酸酯的分子量非常小,这种 稀释效应使得整个体系的平均分子量减小。同时异氰酸酯残留 含量越多,越容易在固化过程中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副反应 , 使得聚氨酯胶黏剂与基膜接触时反应固化能力降低,因此粘结 性能下降,平均剥离力不断减小。因此综合考虑聚氨酯固化剂 的黏度、储存稳定性以及剥离力,选择 R 值为 2.5,可以得到 流动性佳,稳定性较好的聚氨酯固化剂。
2.4 异氰酸酯种类对固化剂的影响
由表 2 可以看出,由 MDI 和 TDI 这两种芳香族异氰酸酯 合成出的聚氨酯固化剂初始黏度较脂肪族异氰酸酯的 IPDI 较 大,由 MDI 合成的聚氨酯固化剂初始黏度远大于 TDI,原因 是芳香族异氰酸酯具有刚性苯环,苯环的存在会导致分子间作 用力变强,从而在反应过程中形成更多的交联结构,增加聚氨 酯的分子量,从而导致黏度增加。由于 MDI 分子量大于 TDI, 分子量越大,反应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分子之间的聚 集更紧密,从而形成更加致密的网络结构,因此 MDI 合成的 聚氨酯固化剂黏度比 TDI 合成的大。
由图 7 可以看出,选用不同种类的异氰酸酯对聚氨酯固化 剂的粘结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两种芳香族异氰酸酯 TDI 与 MDI 都有着较大的平均剥离力,且水煮后性能有所上升,可 能的原因是芳香族异氰酸酯相比于脂肪族异氰酸酯具有更紧 密的交联结构,经过水煮后,导致固化产物密度更高,聚氨酯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更加紧密,同时水分子的渗透可以使得聚 氨酯的极性增加,这些因素都会提高聚氨酯的粘结性能。IPDI 有着良好的平均剥离力,且在水煮后性能几乎不下降,有着良 好的耐水性能,但在粘结性能方面不如 TDI 与 MDI。综合合 成的聚氨酯固化剂的黏度、储存稳定性以及性能,可以看出 TDI 的使用性能最佳。
强于对照组;在精密度测试中,实验组不论是日内精密度还是 日间精密度均强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取回收率 实验中,实验组的提取回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稳定性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浓度在室温放置 12 小时,反复冻融 3 次以及-20 ℃放置 1 周的稳定性没有显 著性差异;柱压测定方面,在不同流速条件下,实验组的柱压 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乙腈作为流动相 用于多西他赛浓度测定在精密度、提取回收率、稳定性以及柱 压方面相对于甲醇具有显著优势[23],推荐使用乙腈作为多西 他赛浓度测定的常规流动相。
为方便阅读,本文移除了脚注。如有需要,请参阅《广 东 化 工》2023 年 第 24 期第 50 卷 总第 506 期 END
本站所有信息与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网站中部分新闻、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会员供稿,如读者对作品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电话:025-85303363 QQ:2402955403。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转载本站的内容,请务必注明"来源:林中祥胶粘剂技术信息网(www.adhesive-lin.com)".
©2015 南京爱德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01337 | 技术支持:建站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