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417857029

期刊专利论文

聚氨酯NCO/OH值对低发射率涂层耐环境性能的影响

来源:CATIA2023年10月25日

阅读次数:

聚氨酯 NCO/OH 值对低发射率涂层耐环境性能的影响

 

李 静 陈砚朋 郭 成 陈冉冉 李 龙

(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上海200240)

 

 

来源:化工新型材料

  2023年6月  51卷增刊

摘要

 

为了探究聚氨酯树脂中 NCO/OH 值对涂层红外低发射率涂层耐环境性能的影响,优 选 3 种 不 同NCOOH 值的聚氨酯作为粘合剂制备涂层并对其进行红外发射率14μ测 试力 学 性 能 测 试电 子 显 微 镜SEM测试耐环境性能测试发射率与附着力的跟踪测试等结 果 表 明较 高 的 NCOOH 比例保证树脂双组分之间可以充分地交联,最终形成致密的交联网状结构,对提升涂层的耐环境性能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低发射率涂层,耐环境性能,聚氨酯,NCO/OH 值

引言

 

耐环境型红外低发射率涂层,旨在延长红外低发射率涂层在海洋等特定使用环境中的服役寿命换言之就是在耐环境试验过程中减缓涂层发射率的提升和力学性能的降级延缓其失效时间
 
 
针 对 不 同 应 用 环 境 及 性 能 要 求 的 低 发 射 率 涂对粘合剂的选择是不同的目前常用粘合剂为无机和有机粘合剂两类针对本实验的耐环境应用背选择有机树脂粘合剂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前 期 本 课 题 组 已 通 过 大 量 实 验 使 用 聚 氨 酯 树1012聚丙烯酸树脂天冬聚脲树脂等多种有机树脂制备得到发射率低于0.1的红外隐身涂层但经过耐环境试验后丙烯酸树脂涂层丧失低发射率性聚脲树脂涂层发生起皮脱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聚氨酯树脂对涂层耐环境性能的影响因素
 
1 实验

 

1.1 原料
实验原料及物性信息如表1所示。

 

 
1.2 涂层制备
本实验中红外低发射率涂层主要成分为聚氨酯树脂固化剂Al粉填料聚氨酯树脂和固化剂按照一定配比进行混合Al粉添加质量分数为20%
(1)基板预处理:砂纸打磨、水洗、酒精清洗、烘喷枪扫灰
 
(2)涂料配制:分别称取粘合剂和填料,加入少量 BA进行搅拌溶解将填料加入粘合剂中玻璃棒搅拌10min细胞粉碎机粉碎2min比例加入固 化 剂并 加 入 适 量 BA 调 节 黏 度熟 化10min
 
(3)涂料 涂 装:喷 枪 压 力0.25~0.4MPa,喷 涂角度90°喷涂速度1520cm
 
(4)涂 层 固 化:室 温 表 干 4~5h 后,80℃ 烘 烤1012h
 
1.3 测试与表征
涂层8~14μm 波 段 的 红 外 发 射 率 使 用 双 波 段发射率测量仪IR中 科 院 上 海 技 物 所测 量极化曲线Tafel曲线使用电化学工作站CHI660d上海华辰仪器有限公司进行测试微观形貌使用扫 描 电 子 显 微 镜SEMEVO10 德 国 ZEISS公司观 察 得 到聚 氨 酯 A 组 分 多 元 醇 的 羟 值 按GBT12008.32009测 定聚 氨 酯 B 组 分 固 化 剂的 NCO%含量按 GBT12009.42016测定耐热盐水性能按 GBT108342008测试附着力柔韧耐冲击性及铅笔硬度等力学性能的测定标准分别 为 GBT 92861998GBT 173193GB173293GBT67392006
 
2   结果与讨论

 

 2.1 聚氨酯性能指标的测定结果

表2为聚 氨 酯 树 脂 A 组分羟值的测试结果。由表2可知,PU-1树 脂 A 组 分 羟 值 最 高,PU-3次之,PU-2最低,虽然较高的羟值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涂膜的耐水性,但并不是影响涂膜性能的决定性因素。

表3为聚氨酯树脂 B 组分 NCO%含量的测试结果。由表3可 知,PU-3树 脂 B 组 分 的 异 氰 酸 酯基含量最高,PU-1次之,PU-2最低。

 

对双组分 聚 氨 酯 NCO/OH 值[13-14]进 行 测 试,结果 列 于 表 4。由 表 4 可 见,其 中 PU-2 树 脂 的NCO/OH 值最高。NCO/OH 比值增加,使涂膜的交联密度和玻璃化温度(Tg)均增加,促使涂层的力学性能、耐污性及耐候性得到提升。NCO/OH 值较低 则 未 反 应 的—OH 会 增 多,而 过 高 也 会 使—NCO 过剩,均会影响涂层的性能。因此适当提高聚氨酯的 NCO/OH 值有助于实现涂层性能优化。

 

 

2.2 红外发射率对比分析

以双组 分 聚 氨 酯 体 系 中 3 种树脂为粘合剂,20%的5000型高漂浮片状铝粉为填料所制备的低发射率涂层的发射率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聚氨酯体系的3种 树 脂 所 制 备 的 涂 层 发 射 率 均 低 于0.1,完全达到低发射率水平。这归因于高漂浮的片状铝粉在涂层上部完全地铺展和均匀地排布,对红外辐射产生大量有效的反射。而树脂部分并未过多地影响涂层的整体发射率。

 
2.3 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以双组分聚氨酯体系的3种树脂为粘合剂所制低发射率涂层的力学性能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3种聚氨酯树脂涂层的柔韧性均到达1mm,耐冲击性能均到达50cm·kg,但在附着力和硬度等方面表现略有差异。相比于前两种涂层的1级附着力,PU-3树脂涂层的附着力为2级,表现略差。这一方面由于PU-3中 A 组分与B组分的反应活性较强,凝胶时间过短,没有充足的时间润湿基板,导致附着力不好;另一方面 PU-3是高固体分树脂,具有高表面张力,造成附着力差。
 
2.4 极化曲线测试分析
对3种涂层进行电化学测试,得到极化曲线见图1,腐蚀参数列于表7。

 

 
由表7可得,PU-2涂层的腐蚀电位比 PU-1和PU-3涂层的腐蚀电位更正,具有更小的腐蚀倾向,这象征着该树脂更难开 始发生腐蚀。不 仅 如 此,PU-2涂层还拥有最低的腐蚀电流密度和最大的极化电阻,这说明该树脂在腐蚀过程中的腐蚀速率最小,腐蚀最慢[15]。从两方面综合分析可知,PU-2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最优秀。此外,PU-1涂层的腐蚀电位比 PU-3涂 层 更 正,腐 蚀 电 流 更 高,极 化 电 阻 更小,说明 PU-1涂层虽然具有比 PU-3涂层更小的腐蚀倾向,但是腐蚀一旦发生,PU-1涂层的腐蚀速率更快。
 
2.5 耐环境性能对比分析
2.5.1 腐蚀时间对涂层发射率的影响
耐盐水腐蚀 试 验 周 期 为42d(约1000h)。3种聚氨酯树脂涂层在不同腐蚀环境中,腐蚀时间对涂层发射率的影响见图2。

 

 
如图所示,3种涂层的发射率均随试验时间推移而升 高。其 中 PU-3 树脂涂层发射率的变化较大,在腐蚀前 期 进 行 到 第 15d时,其 发 射 率 增 长 缓慢,仍低于0.3,第15d以 后,涂层发射率呈急剧上升,在第33d时达到峰值0.862,随后涂层发射率在0.8~0.9区间 浮 动,在 腐 蚀 试 验 的 最 后,发 射 率 为0.852,已完全失去红外隐身的功能。该涂层出现完全失效现象归因于涂层的附着力较差,在热盐水浸泡过程中功能填料铝粉已被完全腐蚀,导致发射率急剧升高。另外,PU-1树脂涂层和 PU-2树脂涂层的发射率增长缓慢,最终均低于0.3,仍然保持良好的低发射率性能。其中 PU-2涂 层 发 射 率 从0.065升高到0.221,变化量为0.156,表现更优秀,这是因为PU-2涂料在配制时使用更高的 NCO/OH 比例,使固化得到的涂膜交联密度更高,玻璃化转变温度更高,致密性好的涂膜更利于对 Al粉填料的保护。
 
2.5.2 腐蚀后涂层的力学性能及表观的变化
表8记录了耐 热 盐 水 腐 蚀 试 验 后 涂 层 的 力 学性能。其中柔韧性 和 耐 冲 击 强 度 所 用 的 测 试 基 板是马口铁,会被热 盐 水 严 重 腐 蚀,因 此 这 两 项 无 法进行检测。

 

 
由表8可知,腐蚀试验后涂层附着力均发生降级。其中 PU-3树脂涂层在经过热盐水试验后,出现起泡与锈蚀,树脂与填料、涂层与基板的界面结合均已被破坏,这是由于该涂层起始附着力较差,腐蚀介质易作用于涂层与基板的界面,并由内而外对填料进行腐蚀。
 
2.5.3 腐蚀后涂层的微观形貌变化
为了进一步探究热盐水腐蚀环境对涂层腐蚀状况的影响,分别对3种树脂涂层进行了微观形貌测试,结果见图3。如 图 所 示,PU-3树 脂 涂 层 中 的 片状铝粉已被严重腐蚀,铝粉颗粒之间界限模糊,片状结构被破坏,并出现大量孔洞与缺陷。这也解释了涂层发射率与力学性能出现大幅度降级的原因。而PU-1和 PU-2树脂 涂 层 中 的 填 料 铝 粉 依 然 保 持 明显的片状结构,并未出现严重腐蚀现象,其中 PU-1树脂涂 层 中 出 现 一 些 碎 片 状 铝 粉 颗 粒,这 归 因 于PU-1树脂对铝粉的保护能力略差,使片状铝粉出现部分腐蚀粉化现象,相比较之下,PU-2树脂涂层中片状铝粉填料被保护得很好,基本未出现腐蚀粉化的现象。

 

 
由这种聚氨酯涂层的腐蚀途径与原因可以总结得到接下来的防腐研究重点在于提升基板与涂层的附着力和进一步优化片状铝粉的排布使其与树脂紧密结合这两个方面
 
 
3 结论

 

(1)PU-2聚氨酯树脂的 NCO/OH 值为1.2,相对较高,这保证了双组分之间可以充分地交联,最终形成致密的交联网状结构涂层。
 
(2)PU-2聚氨酯涂层在42d热盐水腐蚀后发射率升至0.221,附 着 力 降 为 2 级,仍具工程应用功能,较 PU-1和 PU-3涂层 表 现 更 优 秀。因 此,相 对较高的 NCO/OH 值对涂层的力学性能及耐环境性能具有积极影响。

 

 

 

 

为方便阅读,本文移除了脚注。如有需要,请参阅《化工新型材料  2023年6月  51卷增刊  END

  • 标签:
相关阅读

本站所有信息与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网站中部分新闻、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会员供稿,如读者对作品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电话:025-85303363 QQ:2402955403。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转载本站的内容,请务必注明"来源:林中祥胶粘剂技术信息网(www.adhesive-lin.com)".

网友评论

©2015 南京爱德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01337 | 技术支持:建站100

客服

客服
电话

1

手机:18114925746

客服
邮箱

565052751@qq.com

若您需要帮助,您也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发送邮箱

扫二
维码

微信二维码